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聚焦中国军事文化 “我党我军”纽带连接紧密

2011年12月02日 10: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聚焦中国军事文化“我党我军”纽带连接紧密
静·悟 李虹作
穿越 王涛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军事文化”系列文章①

  向北望星提剑立

  ——从兴国之魂到强军之魂 

  特邀嘉宾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进修系教授 刘正斌

  编者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也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旗帜。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本报军事部与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作,从本期起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军事文化”专栏,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这一话题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

  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

  1960年10月,沈阳军区《前进报》刊登了一篇介绍雷锋事迹的通讯《党的好后生》,这是雷锋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媒体。那时,雷锋还只是个入伍刚满10个月的新兵。迄今为止,有关雷锋的各种新闻、文艺稿件已突破6位数,介绍雷锋事迹的出版物超过1个亿,听过雷锋事迹报告的人超过2个亿,看过雷锋事迹展览的人超过3个亿,观看过舞台上、银屏上塑造的雷锋艺术形象的超过5亿人次,难怪有人要给雷锋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个普通士兵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并将继续激励后人的健康成长;一个朴实无华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雷锋所给予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巨,已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估量。

  人们都知道,雷锋是军队的英模,是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大熔炉培养锻造出来的。但是,人们还知道,入伍前的雷锋在鞍钢工作了413天,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人们还知道,雷锋此前曾在家乡望城县委当过公务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氛围是怎样感染了他,那位“鞋一脱就下地劳动,群众有困难他就帮”的县委张书记是怎样教育了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的军事文化共同塑造了许许多多像雷锋这样的英雄模范。作为一种伟大精神的代名词,一种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他们体现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价值。

  由一支军队所创造的先进军事文化,给予社会、给予民族巨大的精神影响,并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养育军队的军事文化,塑造强大的军队,并通过它来辐射和强化主流文化,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先进文化的“试验田”

  从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出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路征程漫漫,一路风景奇绝。

  有一个词叫“我党我军”,说起来很自然,听起来很顺畅,那是因为我党和我军的文化纽带连接得实在太紧太紧。战争年代,在老百姓眼里,共产党的脸上没有写字,穿军装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就是共产党。他们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明军纪中,从“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的嘹亮军歌中,从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军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中,认识了我军,也认识了我党。无疑,这里有我党我军特有的文化标志,这里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军队就是党发展和创造先进文化的“试验田”。井冈山飘香的红米饭,毛儿盖茫茫的草地,南泥湾沉甸甸的谷穗,锦州城弥漫的硝烟,上甘岭炸翻的泥土,南京路闪烁的霓虹,戈壁滩升起的蘑菇云,神舟天宫浪漫的“接吻”……在党的培育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塔山精神、上甘岭精神、好八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在历史的炮火硝烟、风霜雪雨中孕育生成。这是一种饱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营养和革命精神的文化,一种雅与俗兼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一种不但具有内在凝聚力向心力、也对全民族有巨大吸引力感召力的文化。

  战争岁月,人民军队的作战行动和根据地的开辟,有效地传播了红色文化。同时,我军军事文化的创造、发展与影响,对于人民群众认同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这些先进的军事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支柱,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元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