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建筑大师吴良镛:倾其一生构建“人居环境”(图)

2012年02月14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建筑大师吴良镛:倾其一生构建“人居环境”(图)
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孙自法 摄

  中新网2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良镛,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梁思成事业的继承者,现年90岁的吴良镛倾其一生都在宏观视野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

  吴良镛1922年生于南京。1944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留学美国匡溪艺术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学位。1950年毅然冲破阻挠从美国归来在清华任教。他用毕生精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道路,为把中国建筑学推向世界、赢得国际声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在学科建设上,吴良镛提出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学,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理论,引起了该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在实践中,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从城市规划到区域研究,均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对国家的多项关键决策起到重要的咨询和顾问作用。

  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主任。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吴良镛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他不仅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投入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他从1950年代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余震未停时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

  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北京、上海、深圳、桂林、苏州等城市规划设计的论证和专题研究。他主持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的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模式被付诸实施,节约了大量财力。

  1988年,在北京市支持下,吴良镛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1992年,菊儿胡同试点获世界人居奖。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

  吴良镛从1992年起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到达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报告提出的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建议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

  1994-1996年,吴良镛进行长江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提出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三峡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是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库区120万移民的一项特大安居工程;并指出了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的严峻性。这项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工程院1997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前沿》。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

  他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了《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植根于地方文化与社会、直至覆盖心理范畴的多层次的技术体系;将美术、手工艺以及工业设计与建筑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进入新世纪,他发表了著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了整体、统筹的思想。

  吴良镛先后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陈嘉庚科学奖等重要大奖。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8部,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