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云南富源持续干旱 部分民众入百米深洞背水(图)

2012年02月21日 13:46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村民深入地下90米处才发现了水源。
村民深入地下90米处才发现了水源。

  截至2月15日,干旱灾害已造成曲靖市富源县的农作物、各类林木苗木受灾,并对富源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县小春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3万亩;各类林木、苗木受灾面积达6.5万亩。

  富源县去年全年降雨总量为634.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1.4%。目前,各乡(镇)仍在进行水窖补水工作,2月底前可全部蓄满。但是,富源县城10万人和全县70个村委会193个自然村14.86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据预测分析,随着旱情的发展,至5月底全县将新增饮水困难人口15.1万人,因旱出现饮水困难人口累计将达39.96万人(含县城10万人)。

  镜头1

  牛车拉水往返两小时

  夕阳西下,山峰在大地上拖出长长的阴影,72岁的游大爷和同村另一位大爷赶着牛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辆牛车上拉着两个装满了水的大桶。桶把牛车塞得满当当的,两位老人只能跟在牛车旁边慢慢地走……“两块钱一桶水,一次能拉两桶水,来回需要两小时,省着点才能用3天。”游大爷说。

  游大爷家住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杨家坟村,他说村里以前从没有干过的自来水现在干了,2月10日,村子附近一直出水的龙潭也干了,“此前,水库已经干了半个月”。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去离村子很远的另一条河边拉水,来回路程7公里。“有人从河里抽水蓄起来卖,一桶水两元钱,没办法,为了生存,只好买水喝了。”

  镜头2

  百年未干过的清泉断流了

  同样需要去远方拉水的还有家住富源县后所镇红洞村的丁先生,他取水需要到6公里之外的新房子村,“新房子村那边有个村民自己挖了口井,里面还有水。不过一早上从井里打出来的水只够装一车。”这“一车水”大约有4立方,价格是30元。

  丁先生家旁边就是富源县2009年建的抗旱救灾取水点,“前两年干旱的时候,周围十几个村子的村民都来这里取水。”1月25日,这个支撑着周围上万人生命的取水点也干了……这个取水点的水是从村子背后的大山里引来的地下水,100多年来,这股水从来没有干过,随着3年连旱,这条百年清泉也撑不住了。

  据晚报记者了解,2009年,云南遭遇第一轮大旱,当年,富源县在缺水的后所镇,一共找到了3处水源,而后的两年又陆续找到了5处水源。8处水源帮助当地村民们度过了3年连旱期,但今年春节刚过,8处水源已经只剩下3处还在出水,而且这3处水源地的流量还在不断地减少,现在看来,很难支撑到今年雨季来临。

  眼看水源即将枯竭,村民和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水源行动,但新的水源则意味着更远的距离,更大的投资。

  丁先生表示,目前政府出台措施,每家自己建一个小水窖,给补贴2500元,“但是没有水,水窖建好了也没有用啊!”

  镜头3

  渴望一个水泵来抽水

  在富源县后所镇双诺村柳树洼,有一个从外面看来深不见底的洞口,隐蔽在草丛之间。为了寻找水源,村民们冒险下到了这个未有人涉足而且深不见底的深洞。洞内怪石嶙峋,洞口几乎垂直向下,大多数时候,洞内的坡度超过70度。深入地心90米后,一汪清水终于出现在眼前。原来,喀斯特地貌之下,隐藏着水量丰沛的暗河。深不见底不可斗量的潭水,给村民们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但是怎么将水运到地面,成了难题。

  于是,简易的木梯搭建了起来,但在本就狭窄的洞内,连转身都困难。背水,在这里几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但是当地人还是用接力的办法,将水一桶桶运上了地面。从下洞到取水,最终出洞,需要耗时20分钟以上,20分钟的努力,换来的不过是15公斤左右的清水。从下洞到出洞,毫无负重,都已是气喘吁吁,更别提背水了,但这里的村民为了生活,不得不每天来这里数次探险。

  后所镇水务所所长黄玉灿说,假如要把水通过水泵引到最近的一个村子,耗资约600万元,一旦资金到位,1个月时间可以完成饮水工程。但镇党委书记杨兴明说,根据镇里的情况,如今只能拿出20万元,但一个好消息是,现在镇里正在积极申请饮水项目,一旦得到立项,在省、市、县等几级财政的帮助下,资金可以很快到位。(郭舒瑜 雷鸣)

  拍摄手记

  入洞百米不缺氧

  跟随村民进入这条狭窄洞穴的道路远远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以至于随行的女记者郭舒瑜不得不半途留下。

  从山石的狭缝中挤进洞穴后,外面的光线已经照不进来,我以为离水源已经不远,可村民告诉我们才走了1/3。借助手电筒的光照和用松树杈制作的简易“楼梯”我们才得以继续深入。相机的感光度已经调到了极限,仍然难以捕捉到清晰的影像,不过之前担心的缺氧问题倒是没有出现,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现在地震,我们怕是上不去了……大约走了10多分钟,深入地心90米,终于见到那汪清澈的泉水,用手一摸,还略带温热。村民们七手八脚地将水装入桶中,或背或扛,又花了10多分钟才把水从山洞中运出……这是我做记者以来一段难忘的经历。(周明佳)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