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外媒聚焦两会关键数:经济增速7.5%军费增11.2%

2012年03月07日 05:13 来源:央视网 参与互动(0)

  《环球视线》2012年3月6日完成台本

  ——外媒聚焦两会关键数:7.5% 11.2%

  主持人 劳春燕: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劳春燕。

  每年中国的两会期间,外国媒体的都会研读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此来判断中国各项政策在未来一年的走向。今年外国媒体又捕捉到哪一些动向呢?简单来说,媒体集中关注的是两个数字,一个是7.5%,这是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也是八年来第一次低于8%。另外一个数字是11.2%,这是国防预算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1.2%,为什么外国媒体对这两个数字会超级敏感呢?今天演播室我们请来了特约评论员尹卓先生和叶海林先生一块来讨论这个问题。咱们先说说这个7.5%,八年来,第一次经济增长目标低于8%,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先看一下外媒是如何来解读的。奥地利《新闻报》说,中国经济增长在降温。日本《产经新闻》,中国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目标,让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速度”转为“质量”。还有《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球增长的动力源,中国巩固积极态势就会消除全球的感伤。有很多媒体认为,7.5%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目标让很多国家吃着了一颗“定心丸”,觉得这个增速还是能够对全球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叶先生,怎么看外媒的评论。

  正在评论:经济增速7.5% 世界吃下“定心丸”?

  专家观点:全球经济萧条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叶海林 特约评论员:

  其实7.5%已经不低了,在主要工业国家当中达到这个水平并不多,能连续多年达到这个水平更更少了。问题在于看到我们主动调低7.5%目标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其实这几年以来,全球市场的环境一直都不太好,作为一个出口依赖性的国家,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摆脱全球市场的低迷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想追求8%,还想以工业出口为主要的增长方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下降,然后去促销,这样其实对我们的经济并没有什么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项预期值都调低一点,包括我们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在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去提高我们国内的经济质量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而且应该说7.5的目标已经很高了。

  劳春燕:

  对于7.5的目标到底如何解读,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其实中国政府实在释放一种信号,是在引导经济加快转型。另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为什么要把经济增长目标从8%降低到7.5%。是不是中国政府对今年整体的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韩国的《朝鲜日报》说,中国今年放弃了一直坚持的“保八”的目标,这使外界担心中国经济减速是否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

  叶海林:

  我们应该反过来担心说,世界经济如何长期不能复苏会影响到我们,不能一谈到中国与世界,中国要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多大的贡献,我们要保证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平稳运行等等。反过来说,我们必须看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有那么大,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增长到了百分之多少,而在于我们贡献率来自于哪一部分,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问题。如果还是靠这种简单的出口方式的话,增长率还是8%,那没有实际意义。

  正在评论:军费增长 外媒炒作“中国威胁论”

  专家观点:中国军费仍处于恢复性增长期

  专家观点:在大国中 中国军费占GDP比例最低

  劳春燕:

  今年的经济增速虽然调低了0.5个百分点,但是咱们的幸福感能够增长0.5个百分点。另一个外媒十分敏感的数字,那就是11.2%,就是我们的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11.2%,美国的《连线》杂志评论,当美国的国防预算比去年下降2.5%的时候,缺乏高精尖武器的中国军队获得了新鲜血液,北京方面发布的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了11.2%。刚公布的中国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11.2%,将近一千亿美元,而这也让人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的长远战略,这是《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尹先生,给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11.2%,这个增长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尹卓 特约评论员:

  当然是在一个适当的增长范围内,我们现在的军费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期,什么叫恢复性增长期,因为我们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和整个90年代20多年的一个负增长,我们的军费一直在缩减,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速度增长非常快,特别在一段时间内,大概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货膨胀率增长的非常快,在那个期间我们军费增长每年大概都在10%以下,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有时候停滞不前。在这20多年的时间,基本中国军费在整个GDP比例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年份不足1%,我们在“九五”期间到“十五”才超过1%,现在才仅仅1.28%,我们的军费在经过将近十年的两位数增长,我们现在占GDP的1.28%,十年前我们占GDP的比例甚至低于日本,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可以说恢复增长期,因为现在军品的价格在提高了,因为信息化程度在提高,质量在提高,各种武器的性能在提高,因此单位的这个造价高了。特别是我们军官和士兵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虽然看整个军是一千亿美元,但是是有二百万人的军队,一千亿美元平均到二百万身上,我们甚至比不上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他的平均军费,因此这个军费投资并不是非常大。还有跟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有很长的现代化路要走,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完整体系,在这方面都是我们长期的缺门,因此现在是一个恢复性增长,这是很合道理的。

  再有一个跟国家的需求相比,从这30多年的我们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拓展是远远超出了国防增长要求,特别海外利益、海洋利益发展。比如2020年,我们海外投资要超过一万亿美元,我们海上物流每年的海上物流是在3万亿美元以上,我们每年仅仅进口的石油就在2.5亿吨,还有大量地天然气等等还有其它战略物质进口,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需要的东西,一点不能少。而这时候我们的国防力量却保护海上的物流,我们现在能力的远远不够。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在赶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正在评论:中国军费增长有何合理性?

  劳春燕: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管是从现代国防需求上来看,不管是从前些年的欠账上来看,从现在从装备成本和人员成本的提升上看,都需要加大军费的投入,咱们大概的来做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国国防经费预算最近这三年,2010年的时候是5000亿人民币,2011年是6000亿人民币,2012年是到6702.74亿的一个增幅。但是我们再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2011年世界各国的国防预算,美国是大大的高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达到7250亿美元,中国在2011年换算成美元是不到一千亿美元,是920亿美元,其它像印度、日本、俄罗斯、英国大概都是在300到600亿美元之间。如果再做一个比较的话,回述过去20年的军费开支的话,中国跟日本比,比日本要差很多,要少1700多亿美元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叶海林:

  实际投入上我们比日本要低的,只是我们现在军费的净投入,按年均算比日本高,但是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不好这么比较的,中国的国防需求比日本大,比大多数的国家都要大,因为我们国土的四周都不是很太平的,相对于美国,美国两洋加上一个加拿大、墨西哥都对它构不成任何威胁,所有的军费都可以用在对外方面。而中国,我们转一圈盘点一下,从朝鲜半岛到巴基斯坦、阿富汗,我们需要用的国防军队去保卫的地方非常多,而我们现在做得是非常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特别要指出一点,中国的国防军队中没有一分钱是用来支付战争费用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而美国用大量的费用用来支付战争,我们的增长是军队在练内功的过程,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我倒是觉得中国在这些年来关于军费问题上,我们总是在解释,总是跟人说我们的军费增长是有合理需求的,但我觉得这个解释到说明白就完了,没有必要让别人相信我们,或者别人再不相信我们就不要在乎了,这个东西不是能说明白的问题,它的逻辑是,你涨一分钱都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所以这种情况是没得谈,在这样的逻辑下就没有必要说,我为什么只涨了11%,你说1%还是会不满意。

  劳春燕:

  为什么中国涨一分钱外媒都会那么的敏感,就连半岛电视台都对中国军费的增长十分关注,这个数字的公布使得周边地区出现了紧张的气氛,这是为什么?

  尹卓:

  外媒有倾向性的媒体有意的一个炒作,我们就拿占GDG比例来说,刚才讲了我们占1.28%,但是欧洲国家普遍在2%以上,欧洲国家现在都陷入经济危机,而大部分国家欧洲几个强国都在2.5%以上,像英国长期处于2.5%到3%这么一个水平,美国是4.8%,今年可能会降到4.2%、4.3%,但是再降也是百分之四点几。

  劳春燕: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一个绝对值,我们还要看它在整个GDP盘子当中的一个比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尹卓:

  是的。

  劳春燕:

  这个话题我们暂时就谈到这里。

  《环球视线》稍后继续。

【编辑:王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