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两会中国视角:回首成就提升“信心指数”

2012年03月07日 09: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4%、粮食总产量“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13亿城乡居民参加医保、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个税起征点……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掷地有声的数据,赢得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烈掌声。

  此时此刻,想起千里之外的皖西农村姐姐一家。到今年,她盖两层小楼的欠债已全部还清,两个孩子在温州打工一年能挣六七万元。姐姐和姐夫承包了别人家的七八亩田,“水稻涨价了,一年下来能挣个万把块”,农闲时姐夫还想出去打几个月工。

  “想过更好的日子还得更用力,但底气和信心比以前更足了。”姐姐家这个中国中部普通农村家庭的喜悦与烦恼,何尝不是乡土中国这一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底气来自粮食稳定增产、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来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社会学家说,乡土中国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巨变也是由日见红火的日子和心气积蕴出来的。单就说看病这一条,2011年,全国“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如果了解以前“小病躺、大病扛、扛不住了见阎王”的那种无助,一定能深深体会今日“新农合”按比例报销医疗费用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信心来自经济增长、价格趋稳、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来自生活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回首过去一年,许多城镇居民年初还在担忧物价上涨挤压幸福指数,从8月开始则在连续回落中渐渐平复了心情。当快速上涨的房价终于出现变动、部分城市降幅明显时,人们的心情也从焦虑趋向舒缓。尽管人们依然还有“工资收入跑不赢CPI”等这样那样的忧虑,但在从“收入倍增计划”开启到保障房建设推进中,人们对未来更可期,让日子过得更殷实的信心很足。

  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带给社会公众的切身感受,背后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在欧债危机跌宕起伏、海啸地震重创日本东北地区制造业、美国失业率仍处高位等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仍然较好完成宏观调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预期目标,实现就业、收入、保障等的显著改善。两相对照,不能不感叹,过去一年,在经历风险中,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来之不易。

  很多时候,人们的信心并非仅来自于顺风顺水,而更多来自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积累的自信。我们固然要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但历史和现实证明,建立在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之上的“信心指数”,尤为可贵。

  成就筑起坚强的信心,信心给人无尽的力量。

  陈家兴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