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知名智库将组团来华 称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

2012年04月12日 06:3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美知名智库将组团来华探讨中国改革方向及中国发展模式——

  “我们也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国际视点)

  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4月10日在华盛顿宣布,该机构10余名专家将于4月下旬访问中国,参加与中国金融40人论坛共同举办的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会议的主题为“美国与中国:全球经济的全面责任”。这一学术交流会将就全球经济展望、汇率与重新平衡、两国政策制定、两国国际领导作用等议题进行讨论,不仅关注中美两国经济,还涉及全球事务。该所多位即将参加这一学术交流活动的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与中国记者进行了互动。

  加快改革是应对经济放缓更为有效的途径

  伯格斯滕日前向本报记者透露,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此前只与日本、德国进行过类似大规模学术交流活动,即将开始的中国之行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以来首次派出大规模经济学家代表团访华,目的是加强与中国经济学家的深入交流和相互理解。代表团成员包括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经济学家拉迪、研究债务问题的卡门·莱因哈特等人。伯格斯滕说:“中国改革方向会不会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等是我们格外关心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

  伯格斯滕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已经与美国、欧盟一样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至少在今后10至20年,中国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这表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将继续扩大。因而,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为全球经济繁荣与稳定承担日益增加的责任。2012年的世界经济秩序呈现多极化特点,美中两国居于首位。目前,欧洲存在严重债务危机,中美两国共同解决问题的责任凸显。没有中国,全球经济问题无从解决,全球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他认为,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而言,中国还有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中国当然无需刻意向世界“示好”,而应照顾到自身利益。同时也应看到,以平均生活水准而言,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仍是一个穷国,即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一状况暂时也不会改变。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认为,当全球经济经历60年来最剧烈衰退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羡慕不已,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失衡等问题和经济放缓的前景。他认为,与财政货币刺激方案相比,应对经济放缓更为有效的途径是加快改革。通过改革,可以鼓励个人消费,以抵消投资和外需下降对增长的冲击。在改革问题上,利率市场化,减少对制造业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补贴,增大汇率波动空间,加快“社会安全网”建设,完善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体系对全民的覆盖最为重要。

  中国经济强劲崛起为人民币成为主导货币创造条件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博拉曼尼亚不久前访问过中国。他认为,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表现来看,人民币或将在15年内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但在此过程中,中国面临重重阻碍。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为人民币成为主导货币创造了条件。在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实际购买力和贸易额,中国都将超出美国约40%。届时,中国将保持债权国的地位。根据目前的推断,除非美国能够解决中期财政问题,否则届时美国仍旧是一个脆弱的债务国。他认为,货币主导权只是经济主导权的反映,前者并非后者形成的原因。

  同时,储备货币是一柄“双刃剑”。作为一种“过度特权”,强势美元的代价是巨大的。“储备货币地位就像是酒吧里的服务生,不停地向客人提供烈酒。嗜酒的人当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充裕的烈酒供应也助长了这种沉溺。换言之,储备货币就好像一杯有毒的圣酒,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无法抗拒,而中国很快也将饮用。因而,中国得学会如何避免中毒。”

  该智库另一位高级研究员威廉姆·克莱恩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和美国必须积极合作,在全球发挥领导者作用。对中国来说,回到依赖出口顺差的发展模式是危险且不可持续的。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已经提出了从出口依赖转为内需拉动的转型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应终止外汇储备的过量积累,推动利率市场化。他认为,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在过去20多年中是一个“免费搭车者”,并没有履行其大国的责任。美国应克服党派政治在财政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更多的全球领导者责任。记者 温 宪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