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平民英雄的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2012年06月14日 10:2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继6月3日广州黄衣男子“托举哥”周冲勇救女童之后,11日肇庆又现菜贩“托举哥”邓雄飞勇救女童一事。相似的场景,接连的义举,人们一次次被平民英雄打动。联想之前“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起因一模一样——家长将幼童独自留在家中,孩子爬出窗外……

  媒体对平民英雄救人事迹的报道,最初的关注点落在壮举本身,这是合情合理的逻辑。这样的人和事正在形成一种正能量,所带来的人与人相扶相助的温暖与力量也为时下公众所渴望。身处道德缺失焦虑之中,屡屡被见死不救刺激得心灰意冷、抱怨世风日下的人们,终于在一个个平民英雄身上,看到世上还是好人多,体验到久违的大爱与感动,这样的报道对引领向善的社会风气无疑大有助益。

  接下来,媒体的责任应该延续下去,如追问导致幼童坠楼的原因,是个别家长的一时疏忽?还是家庭养育在学龄前幼儿出现空当?或是邻里关系的变化让以前谁家大人临时外出托对门奶奶、隔壁二婶看一眼孩子的模式一去不返?至少,呼吁高层楼房阳台设计的改进应是不难做到的。英雄救下的孩子是幸运的,而没被救下的或者今后可能身陷同样险境的孩子可能不少。我们不能一次次以孩子幼小生命为代价,屡屡上演高空惊魂一幕。与每每被英雄壮举感动比起来,我们更希望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地坐在家里,开心地玩着芭比娃娃,看着动画片。其中,媒体有着自己的责任。

  同样的追问也适用于其它报道中。比如,送别“最美司机”吴斌之后,有媒体开始关注高速路抛弃物的危害与防范。但愿吴斌师傅的离去,能对全社会发起一次强烈警示:高速路行车,有意的或无意的、能预判的或难以预判的任何微小疏忽,都可能酿成夺命之祸。无疑,这样的报道是有价值的,它能让吴师傅的生命换来最大的社会价值,减少今后无辜者付出无谓的生命代价。

  还有,报道的平衡与客观问题,既要关注救人中的主角,也别冷落了壮举中的配角。面对采访,“托举哥”周冲一再说,孩子得救靠的是大家帮忙,但多数媒体的视线只对准他一人,如当地为其送上“有史以来最高上线”的奖金,还有多家国企向其发出入职邀请等。客观而言,小女孩得救,不是一个“托举哥”、“黄衣哥”在战斗,而是一个托举团队、一个“黄衣军团”合力而为的结果。“托举哥”的事迹无疑值得大力颂扬,但最先上楼敲门的潘姨,拿棉被的一对夫妻,找旧床垫的老周,切断花架的老杨,还有那个从窗里伸出一只手紧紧抱着周冲的“路人甲”,也不该被冷落。全面客观报道,尊重事实本身,媒体的报道才更容易赢得公众的认同。

  再有,尊重当事人意愿,把握分寸。“最美司机”吴斌家人拒绝社会捐助,“托举哥”周冲对媒体密集采访感觉“太累”,说如果有选择,宁可不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都显示出一种迹象,即当事人的超然已经走在了媒体之前。一些报道对当事人及其家庭的全方位密集追踪,在满足公众需求及媒体自身需求的同时,有可能违背当事人的意愿。过度消费英雄或人为拔高,可能引发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记得吴菊萍说过“媒体把我塑造得太完美了,以后平淡地过日子,人家发现,咦,这个人不是有很多缺点吗?”如何在报道中既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愿,把握适当分寸,是对媒体职业水准的考验。(评论员 刘文宁)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