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仰》执行总撰稿:不能写成一部理论说教片子

2012年07月13日 11:0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信仰》执行总撰稿:不能写成一部理论说教片子
     7月10日,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执行总撰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王均伟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新华网发(胡昌勇摄)

  “七一”前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引起强烈反响。7月10日,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了《信仰》执行总撰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王均伟。在访谈中,王均伟围绕立意角度、结构布局、人物选择等话题讲述了《信仰》的创作故事。王均伟表示,《信仰》“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突出“情”、“义”、“力量”三个视角,“那些已经过去的信仰的故事,将永远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

  新华网记者:“信仰”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主题,但我们看到《信仰》一片中主要呈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为什么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立意呢?

  王均伟:我们党走过了90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说总结成功的原因的话,可以总结很多条出来,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始终有一大批前赴后继为践行信仰而赴汤蹈火的共产党员。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尤其值得传承下去,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信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主题,如果写文章来阐述,还比较容易,但用电视的形式表现这样的主题,有一个困难,就是形象化的问题。如果做不好,那就很难吸引观众,也就达不到拍摄的初衷。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好,需要在立意、结构、素材、语言各个方面都付出艰苦的努力。

  2011年3月,这个项目正式开始拍摄脚本的创作。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总撰稿陈晋同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不同单位的同志组成的撰稿组,并连续召开多次研讨会,首先明确这部片子的立意,也就是我们究竟要讲些什么,给观众提供什么内容。信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显然不可能在那么有限的篇幅里一一涉及,说的那么面面俱到,只能是突出重点。这个重点怎么确定,颇费思量。经过多次讨论,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重点表现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践行信仰而呈现出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要这样立意?主要考虑是,我们党的信仰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首先是它的理论形态,就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是它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第三是它的价值形态,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牺牲,无私奉献。

  理论形态和社会形态主要是解决方向、目标问题,价值形态则主要解决怎样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的问题。今天,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而要战胜这些危险,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坚定信仰,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不动摇,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一点,我们的先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过去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他们能够坚守理想信念,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考虑到近几年来,对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奋斗目标,已经有很多片子作了阐释,所以我们把这部片子的重点放在信仰的价值形态上,希望通过展示90多年来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来阐释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来推动大家深入思考今天应该怎样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队作用、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一个时代课题。

  新华网记者:全片是按什么来布局的,有什么特殊考虑吗?

  王均伟:全片的结构怎样布局,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曾经设想过几种结构方式,比如专题式的,每集一个主题;也考虑过主题与时代交叉式的;最后确定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来结构。

  目前的这种方式,脉络比较清晰,让观众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怎样选择信仰、践行信仰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把信仰在各个时期的特征、特色凸显出来,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表现为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在建设年代,主要表现为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主要表现为立党为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信仰问题上,有些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比如共产主义理想,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等等,无论战争年代、建设年代还是今天,我们都看到无数共产党员在默默坚守。还有一些是应当与时俱进的,比如党的指导思想,今天显然与1921年大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停留在那时的认识水平上。再比如我们今天搞改革开放,强调创先争优,鼓励创新精神,提倡立足本职做出一流业绩,这与战争年代、建设年代也不完全一样。按时间脉络结构布局,可以让大家有一个比较,看看该坚守的是不是矢志不渝,该创新的是不是勇立潮头。

  新华网记者:《信仰》虽然只有3集,但讲述的人物故事近40个,这些人物是如何选择的?我们注意到,在讲述澎湃的章节,并没有采用大家熟知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而是选择了他舍弃家业的故事,这样取舍有什么用意?

  王均伟:我们这个片子是讲“道理”的,是讲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坚守信仰、践行信仰这个道理,但这个道理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出来的,就是“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志士仁人、先烈英模,在人物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广泛性、代表性,比如不同职业的、不同年龄的、不同阶层的、不同地域的等等。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信仰的力量能够深深打动我们这些创作者。

  选择的人物应当有比较广泛的知名度,这样容易引发共鸣,但又要尽量挖掘其较少为人所知的层面,这样才有新鲜感。比如刘胡兰,大家都知道这个少年英烈慷慨就义的事迹,但我们想回答为什么一个15岁的小姑娘能够有那样的勇气?这就与她的信仰有关了,她通过参加当地土改,亲眼看到了乡亲们的变化。

  有一个细节因为篇幅有限删去了,就是土改后的第一个春节,刘胡兰看到从来没有吃过白面饺子的穷苦百姓终于能够吃上了饺子,因为有了地,有了粮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实例让她看到了共产党是为穷苦老百姓翻身的党,她的信仰得以确立,为这样的事业而奋斗、而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她才能够面对铡刀而不惧。

  再比如杨善洲,这个典型事迹经过前几年的深入宣传,已经广为人知,我们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展开,就是他“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守,我们通过查资料,查到早在1982年《人民日报》就报道过他的事迹,而且后来多次报道,这都是在他被树为全党学习的楷模之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也是杨善洲身上最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地方。

  新华网记者:很多观众看了这部片子后评价说,这部片子非常朴实,故事感人,虽然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但一点也不枯燥,让人能够坐得住、看得进,请您谈谈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在增强感染力方面进行努力的?

  王均伟:在增强片子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开始的时候,领导同志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拍得“顶天立地”,“有情、有义、有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指示,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不能把它写成一部理论说教的片子,那样就失败了。

  什么叫顶天立地?我们理解,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头顶的天,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人民就是共产党人脚下的大地,是支撑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所以,全片实际上围绕的中心,就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在捍卫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坚守和实践自己的信仰。从这个中心出发,我们突出“情”、“义”、“力量”三个视角。

  “情”,就是以情动人,就是感人的故事情节。我们特别重视细节,这往往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比如陈树湘烈士,感人的事迹很多,在湘江战役中怎么指挥的、怎么战斗的,都很值得写,但我们只写了一个细节,就是他牺牲的方式,他是自己把自己的肠子揪断壮烈牺牲的,我们自己读到这段记载的时候,眼泪都禁不住流下来,我们相信也能得到观众的共鸣。

  “义”,就是责任心,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是因为他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王进喜为什么那么拼命?因为他心里装着国家,决心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邓稼先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亲自到实验场?他不知道危险吗?不是!因为他不想让中国被人家拉得太远。沈浩为什么要留在小岗村,难道小岗村的生活比省城还舒适吗?当然也不是,是他知道小岗的老百姓渴望走上富裕的道路,他有这个责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这个心愿。

  把“情”和“义”表现的充分了,“力量”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带头人,跟随党的队伍才会越走越长。我们通过适当的议论、点评、总结、升华,对共产党人的力量做了简明的概括,希望能够启发大家作深入一步的思考。

  新华网记者: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您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王均伟: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对每个创作组的同志来说,都是一个深受教育、深受洗礼的经历。为了把这部片子写好,我们可以说尽了最大的努力。从2011年3月第一稿到10月基本完成拍摄脚本,花了8个月的时间,大概修改了17稿,编出成片后又修改了10多遍。每一个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都深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为了信仰而付出、奉献、牺牲的共产党人。

  回顾历史,我们清楚看到,在共同信仰的感召、凝聚、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磨难,办成了三件大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在今天纷繁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面前,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方面是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信仰危机,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还有一些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党又面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牢记党旗下的誓言,坚守信仰,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我们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那些已经过去的信仰的故事,将永远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记者 杨理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