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关注航天固体动力人才队伍:也因买不起市区房自卑

2012年08月15日 09:3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切为着“绝对成功”

  ——航天固体动力人才队伍素描

  各种严格的性能考核,千万个原始数据,一切都是为了发动机那不足一分钟的点火试车,一切为着“绝对成功”。

  用这段话,来形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工作精神,一点都不为过;用这段话,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精神,一点也不为过。

  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伴随着祖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奋勇跨越的不平凡道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中国航天各领域始终坚持依托重点型号和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围绕巩固和发展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创建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有一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就是著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杨南生。杨南生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1950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怀着一腔报国热诚,他几经周折,成为从海外回到新中国怀抱的第一批专家,开始参与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设计。1964年,他匆匆赶往四川泸州,担任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第四分院的副院长。

  他受命的重要任务是,尽快在我国完成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试验并向实用阶段过渡,且以最快的速度带领队伍发展壮大。

  为了解决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问题,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经过多次试车及冲击、振动等试验,终于在1965年7月份之后,取得了6发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标志着我国已经有自行研制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身怀绝技,永不畏惧”

  在航天科工六院,刘孝义被称为“工人教授”。他是一个怀揣绝活的特技技师。经他加工的产品,没有一件超差返修。一次,呼和浩特机场一个设备上价值180万美元的轴坏了,两位英国专家无计可施,慕名来找刘孝义救急。刘孝义一锤定音,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问题。英国专家伸出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航天人,真棒!”他们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位技术能手数十年来一直工作在简陋昏暗的厂房里。社会上高薪聘用他的单位很多,有人问他为什么仍然留在这里,他这样回答:“我有时也自卑,想在市里买套房子也买不起。可这里需要我继续带接班人,我走不开也不想走。”

  固体动力事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事业,但研制队伍从没有惧怕和退缩过。

  徐立平1987年参加工作时,才19岁,从那一天起,他每天都在“炸药堆里工作”。

  25年来,徐立平一直只做一件事,就是“整形”。所谓的“整形”,主要是对固体火箭里的“药面”,进行精细的修理、开槽、挖药、灌浆、修补等。航天人说惯了的一个词“药”,其实就是火箭的固体燃料。50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火箭使用的燃料能量越来越高。与这些燃料天天相伴,其风险可想而知。站在刚刚装上燃料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边,一位专家这样形容这些“药”的风险:“你只需要拿一个小钢球,顺着这个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度敏感的药,就会被点燃。”

  “整形”需要高超的操作技能、高度的细心和责任心。徐立平深知岗位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在多台大型产品需要进行挖药、灌浆操作时,徐立平都是首当其冲,第一个钻入发动机内进行操作。

  给人才创造腾飞的动力

  中国航天人的工作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艰苦。这导致人才队伍建设一度出现“引不来、留不住、接不上”的局面。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出现了人才“负增长”。

  1998年至2001年,航天科工六院,好不容易引进80名本科生,呼啦一下子全走光了,其中还包括自己培养的3名硕士生,人才流失率达到了117%。痛定思痛,“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才就没有六院的未来。”六院党委很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文化留人,建立了一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依据。

  现在,在呼和浩特城市边上的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各大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航天科工六院46所604室技术人员王峰,尽管2008年已在哈尔滨结婚安家,但还是携妻子来到了六院,投身到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当记者问及为什么来六院时,王峰回答:“我们俩一同来六院46所,就是因为这里有这么一群人,想干事,而且能干出事。”

  而在西安市郊区的航天科技四院,也呈现出一片年轻人才处处腾飞局面。

  重型运载火箭是探索未知空间领域的最重要载体。为了拓展固体动力技术领域,填补我国没有固体运载的空白,四十出头的任全彬,担任了航天科技四院“宇航固体运载大推力发动机”总研究师。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设计团队,面对发动机装药量和推力成倍提高的新挑战,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通过详尽设计分析和试验验证。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突破了大型药柱完整性、大型喷管热结构、大型发动机点火等技术难题,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快速响应运载技术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从此掌握了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记者 冯永锋)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