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时代“小岗村”:农户边种地边开网店赚钱

2012年09月12日 08:44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一位村民正在打点网店,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东风村村民的主流。
一位村民正在打点网店,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东风村村民的主流。

  六百农户边种地边开网店赚钱

  扬子晚报记者探访网络时代的“小岗村”徐州市睢宁沙集镇东风村

  1981年出生的徐峰光着膀子,他一脸专注地在自己忙碌的工厂里巡查。工厂的后门敞开,凉风习习的,往外望便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

  这在中国当下,该是一幅颇有意味的场景。对于徐州市睢宁沙集镇东风村的千余户村民来说,这样的场景自是相当熟悉。东风村有着“网络时代的‘小岗村’”之称,该村多半村民一边种地一边开淘宝店“淘金”,个个过得富足充实。

  “沙集模式”的开创意义在于,农民也可以很好地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其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它为弥合渐次凸显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可供复制的路径。

  一个非典型农家

  庄稼地旁的工厂直供3家网店

  从睢宁县城出城,驱车20多分钟便到了沙集镇。进到村口,“沙集农民网商一条街”的牌子很是醒目。往里走,一条两米多高的水泥围墙被刷上白底,上书标语:“网店开在家里头、幸福生活有奔头”。标语的后半句历经风雨清洗,有些污浊不清,看样子,这句有些年岁的口号对当地村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47岁的段昌富第一次知道“淘宝”是在两年前,当时两个儿子说要开家淘宝店时,这位只知道在农田里劳作的“老农民”压根不知道淘宝为何物。9日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段昌富家时,段师傅正在打磨一套儿童床。比他年长一岁多的妻子孙翠芹在打包——将儿童床的各个构件用硬纸盒用非常专业的工具包装起来。段昌富的家事实上在旁边,这是老段自家的家具厂,偌大的厂房内,除了夫妻俩之外,还有十多个工人,厂房内忙碌一片,声音嘈杂。

  在工厂的一角,大儿子段崇辉正在填写物流单,背后是堆积成山、包装完好的儿童床,他当天要将二十多张儿童床发往全国各地。每张床的售价都是数百元不等。老段家有三家网店,在淘宝的天猫上开了两家:彬飞家居旗舰店、炫雅家居旗舰店,还有一家淘宝小店:八度空间时尚联盟。单看这些店名,人们很难想象它的店址其实在一派乡土气息的农村。

  戴着黑框眼镜的小儿子段斌同样忙碌,他的职责是在网上维护这几家网店,接受咨询、预订、下单等等。段斌去年从长安大学毕业,没找工作,直接回到家中帮父母开网店。因为买家、咨询者众多,一脸学生气的段斌在淘宝上,每天“亲”(淘宝流行语,打招呼)要说到吐。在段斌的电脑前,音箱里不时传出“叮咚”的提示音,那是有顾客通过“旺旺”在联系他,这意味着对方八成已经看中了店里的产品,有下单的意向了。

  对于东风村村民来说,这一声“叮咚”声堪称村里面最悦耳的声音。行走在东风村,记者发现,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东风村家家户户的电脑配置里,可有可无的音箱对他们来说是标配。据说,最初年轻人要忙于生产,便让家里的老年人守着电脑,当老人听到音箱里传出“叮咚”声后,便乐颠颠去喊年轻人:有生意上门啦!

  5亿销售额奇迹

  这源于一个农家大专生的网店“尝鲜”

  这样富有乡土气息的电商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轻视之感。但据东风村会计王万军介绍,该村1100多户人家,开网店就有六七百户,大家买的主要以当地生产的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为主。不容小视的是,就是这六七百户人家,2011年的网络销售额超过5亿元,堪称一个不小的奇迹。

  2010年9月,阿里巴巴召开“第七届全球网商大会”,来自苏北的这个小乡村斩获唯一的“最佳网商沃土奖”。其后,阿里巴巴发起召开“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高层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中心、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字号贵宾相继来到东风村考察。

  提到怎么想到要开淘宝店时,段昌富介绍,村民大多是向村里一个叫孙寒的年轻人学的。记者寻路找到了孙寒家,这位高个子年轻人正在厂房里忙碌,当天工厂正在生产一批鞋柜、橱柜的构件,孙寒在厂房内来回穿梭,不时监督指导工人们的操作。

  孙寒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大专文凭。毕业后,干过保安、做过酒吧的服务生,甚至当过群众演员,但都“一事无成”。回到老家后他开了一家网店开始创业,通过在网上卖手机充值卡营生,但最终他一次逛上海宜家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东风村迎来变局。在宜家,他发现那种简约、实用的家具很受欢迎。于是,回到东风村后,他开始找当地木匠,仿制宜家风格的家具,在淘宝上低价出售。这是2006年,孙寒的淘宝家居店很快收获成功。其后,孙寒决定把生意做大。2007年,他先投入10多万元创办了家具加工厂。2010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将小厂升级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厂。目前,他一年营业额500多万元,以20%的毛利润估算,1982年出生的孙寒算得上“成功人士”。

  在农村,这样“身边的榜样”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东风村的村民纷纷开起了淘宝网店,一家家家具加工厂也应运而生。

  众多“农二代”跟随

  他们在城市经历失败,在老家收获成功

  和孙寒年龄相仿的徐峰便是“追随者”之一。他两年前开了一家淘宝店,而店里生产的家具由自家的工厂生产,工厂就建在自家的玉米地上。从忙碌的工厂里往外望,便能看见生机无限的玉米地,这样的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在开淘宝店之前,徐峰在南京打工,每个月顶多也就两千元,生活过得拮据。后来听人说,村里有人开淘宝店赚了钱,于是他也回到了村里,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当天早晨,徐峰6点便起床,开始整理统计前一天订单,以便组织工人生产。其后,这位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80后便专注坐在电脑前,接受买家的咨询、订单等,“今天生意差点,现在才只接到20多个单子。”徐峰介绍说,周末时,上网网购的人较平时要少很多。

  其余的时间,徐峰便在厂房内转悠,他一共雇了将近20个工人,按照现代化流程生产。现在徐峰主营的产品是电脑桌,之所以要在工厂里盯着,徐峰解释说,是因为质量要过硬。他说,做淘宝,质量和发货速度是最重要的两点,因此须亲力亲为。

  忙到晚饭时间后,徐峰还得坐在电脑桌前,因为晚上是一拨上网高峰期,徐峰不停地和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忙到晚上12点之后是常有的事情。

  这是2012年9月9日徐峰一天的作息。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间,东风村不少村民都如同徐峰这样一般,从清晨忙到午夜时分,赚得钱自然也是非常可观。

  在沙集镇东风村,充斥着徐峰式的故事。这些198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这些已渐成农村主力的“农二代”,在经历过城市里的各种“失败”后,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开始新一轮梦想,并最终在故土取得成功。

  背景·数据

  东风村有4000多人,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年轻人基本上都进城打工,过去在外打工的有1000多人,最多时高达2000多人。但现在除了少量在外做装修、做建筑工程的,九成以上的打工者都回到家乡。

  记者手记

  一个可供复制的“沙集模式”

  年轻人的“回乡”加上一家家红火的网店,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

  56岁的王一中向记者介绍他家的网店经营。26岁的女儿王秀娟和儿子王兵的媳妇负责接单、做客服,30岁的儿子负责采购材料,女婿负责发货。在厂房里,有二十多个工人在生产。而王一中的老伴则负责为家人和工人做饭,王一中本人除了带孙辈外,还时不时在工厂里搭把手。这一家人各司其责,操持着这家年销售额数百万的网店。

  令人惊讶的是,王一中的几亩地还没丢,忙网店的间隙,一家人还在地里忙乎。他说,东风村少有人把地荒掉。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村的农活全部机械化生产,每年忙农活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这是东风村让社会学家感兴趣的地方,该村农民一方面通过电商赚钱的时候,另一方面并没有丢掉传统安家立命的土地,这实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模式。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凸显的背景下,这样的模式更显可贵。(记者 陈正仁 谷岳飞 文/摄)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