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积分入户圆外来工“深圳梦” 农民工占不到两成

2012年10月17日 05: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深圳市的积分入户政策吸引了很多外来工前往咨询。

  朱朝晖摄(资料照片)

  “2012年7月13日因招工由广东省南雄市南城派出所迁来本市……”一张由深圳市公安局景田派出所发出的户口卡,主人是在深圳工作生活了9年的刘聪。

  “我是深圳人了!”刘聪2003年来到深圳务工。今年7月,通过积分入户的渠道,他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深圳户口。

  深圳常住人口有1046.74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达778.85万人,占比74.4%。近年来,在广东成功实施的积分入户政策,向成千上万刘聪这样的人打开了圆“城市梦”的大门。8月初,深圳市人社局公布,今年以来,已有4批共39238人获得积分入户指标;全年积分入户人数将超过6万人;而从2010年开通积分入户通道至今,深圳已推动54745名积分达到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成功入户。

  除了入户,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哪些期望?一下子接收这么多人,城市的承载力能否跟上?帮助外来工幸福融入,还需要怎样的努力?解剖深圳的做法,听听外来工的故事,既有启示,更引思索。

  “深圳梦”怎么圆?

  故事一:已入户的外来工

  4月12日,深圳市启动了2012年度的积分入户工作。

  刘聪在公司担任行政助理工作,平时经常关注政府的相关人事政策。他随即上网,根据《2012年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指标及分值表》进行个人积分测评,108分!“耶,达到要求了!”他兴奋地喊出声来。

  4月底,他提交了积分入户申请,并由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代理,向有关部门进行信息申报,提供了居住证、劳动保障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一大堆材料,以供初审。5月15日,深圳市人社局发出《2012年第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公示公告》,刘聪的名字赫然在列。“当时看到这个,觉得我的‘深圳梦’圆了一半了。”他兴奋地说。

  公示期间,刘聪抓紧时间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和提交资料的过程。经过公示、资料的复审,6月中旬,刘聪如愿拿到了《深圳市入户指标卡》。经过3个月的努力,刘聪成了一名真正的深圳人。

  刘聪入户的时候,深圳的积分入户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于一个小渔村的深圳,对外地人才的渴求一直异常强烈。2010年,广东省总结中山等地经验,主导推出积分入户制度。深圳遂将其与原有的招调工制度统一整合,形成新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积分入户制度有利于引进本市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很多异地务工人员入户的愿望。”深圳市人社局党组成员曾映明说。

  为此,深圳设计了一套入户积分的指标: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纳税情况、参保年限等,分别按情况冠以不同的分值。目录详细,标准客观明确,并适时调整。“凡是算下来积分超过100分的,就达到了申请入户的条件。”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配置处主任科员禹明介绍。

  今年,深圳迎来积分入户的“井喷期”。深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户籍人口要增加到400万人以上,积分入户成为本地非户籍人口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

  入户指标有无限制?

  故事二:尚未入户的外来工

  吴锦波今年44岁,在深圳务工已有20年。去年,他拿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函授大专学历,这使得原本只是高中毕业的他,积分一下子提高了30分。如今,他已经提交了相关资料,正在申请入户资格。

  40多岁的年纪还去读书,吴锦波坦言,这也是为了入户,没有办法。

  来到深圳后,吴锦波一直从事电梯技师工作。2009年,他将老婆和一双儿女从揭阳农村老家接到深圳,已上初三的大女儿眼看着就要升高中。“女儿成绩不错,我希望她能读高中,将来上大学;一家人也很喜欢这里,希望在深圳生活下去。但是如果没有本地户口就不能读公办高中,就算读了,也不能在深圳参加高考。”为了儿女能顺利接受深圳的教育,吴锦波打起了积分入户的主意。

  在深圳积分入户的指标中,学历和技能占了大头。为了拿到技能证书,吴锦波只能参加大专函授,学习相关知识。“学历本身能加分,又能为拿技能证书提供帮助。”吴锦波说。

  目前,在深圳,还有很多像吴锦波这样为入户而忙碌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养老、福利、子女入学、房产购买等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利益与责任,驱使他们走上入户的道路。从目前申办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度积分入户人数将达60000人以上。

  跟珠三角很多别的城市不同,深圳对申请入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设定指标总数,也就是说,只要达到100分,提出申请的,应入尽入。有人担心,户籍人口一下子膨胀这么多,深圳的城市承载力能否跟上,这里面就包括对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

  对此,曾映明告诉记者,深圳市在具体操作上采取分步骤实施的办法。具体来说,社保这块问题不大,“因为我们的1000多万常住人口,基本已经实现了社保的覆盖,只是某些社保的标准低一点”。另外,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供给上,今年深圳市发改委有过测算,新入户的人口指标承载力在19万人左右。“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讲,深圳需要这么一批技能人才;另外,一个城市有相对稳定的户籍人口,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

  入户门槛是否过高?

  故事三:无望入户的外来工

  来自湖南的罗勇(化名)是一名电器维修工,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算来算去,积分都离100分相去甚远。“来深圳打工已七八年,孩子一直在老家。”

  “那些入户的人大多数有学历,他们不应该跟农民工争这些名额呀!”罗勇对此表示不解。很多低学历的农民工对积分入户的标准颇有怨言,认为入户的“门槛”被提高了。记者了解到,目前积分入户的人员中,八成以上是外地城镇户籍,他们的学历明显占了上风;而真正来自农业户籍的只占两成不到,农民工数量的确很少。

  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翟玉娟认为,将农民工与城镇户籍人员一起积分排名,对农民工不利。“深圳积分入户指标与广东省农民工积分入户指标要求尚有距离,其政策主要不是针对农民工,对农民工入户推动不大,所以才会让农民工有‘空欢喜’一场的感觉。”

  罗勇和翟玉娟的问题,也是深圳在积分入户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曾映明分析,首先,是企业认定的技能人才与政府认定的技能人才差异化对待的矛盾。现在产业技术的发展很快,由于政府技能认定体系跟不上,很多企业内部培养认定的技能人才无法获得受政府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申办积分入户中,也就无法按照技能人才获得加分。

  “其次,是积分指标体系中存在申报人员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要求的矛盾。”曾映明说,积分入户政策要求申报人员须符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基本条件,但部分技能人才可能技能很好,也是产业需要的,但只有初中学历,影响了申报。

  这两个矛盾背后的最根本矛盾,还是解决异地务工人员本市户籍与城市实际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据悉,目前,深圳也在力求解决这两个矛盾。一是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切实完善量化评价体系,适当对积分指标及分值合理调整;二是进一步完善申报人员能力和公民素质评价;三是推进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定办法改革。“目前,我们已在20家大企业试点,希望把他们的技能评价标准纳入到政府认可的范围。”曾映明说。

  不入户能否享受公共服务?

  故事四:不愿入户的外来工

  “谁不喜欢城市呀,但舍不得老家的地。没有地,城市户口有什么用?”老家在贵州的李玉平,几年前被评为优秀农民工,可以落户,但想来想去还是没把户口迁到深圳。“老家还有8亩地,如果户口迁走,地就要被收回了。”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去年的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工对入户城镇不太热情,存在观望情绪。

  据问卷调查,60%的受访农民工不愿或没考虑好是否入户城镇,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担心入户城镇后会被收回宅基地、承包地,失去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等权益,而预期的权益又难以保障;二是担心生活压力大,0.8%的受访农民工担心买不起、租不起房子;三是担心工作不稳定;四是农村环境逐年变好,农民工认为在城市定居没有明显优势,返乡工作还可以兼顾家庭。

  “除了入户,外来工显然还有更多的期望。积分入户不是促进外来工融入城市的惟一通道,也不是解决外来工问题的根本之道。”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蔡禾直言,“一方面,部分外来工不愿放弃农村户口入户城市。中山大学连续四年在异地务工人员中做调查,发现愿意入户打工地并且放弃原农村利益的仅占不到25%。另一方面,相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总数,一年解决几千、几万个名额,最多只能起到留住异地优秀人才的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蔡禾建议,解决外来工融入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将户籍与户籍背后的权利分离,推行不依托户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对此,曾映明表示,目前的积分入户,应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最终目标。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机会,系统推进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工作。城市应从为户籍人口服务,转变为为所有实有人口服务。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