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未来文化愿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

2012年11月10日 16:2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未来中国的文化愿景

  “当代社会,人的素质、观念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还要保障人的创造的权利”

  10月11日,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李长春同志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表示祝贺。他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开,正在举办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立刻掀起了“莫言热”。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版权输出数量达2409项。这是中国出版界自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担任主宾国之后,连续两年在这一国际最大书展上版权输出超过2000项。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过去十年,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中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十年,文化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同样值得期待。

  助力“世界工厂”转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决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十六大之前,党中央就已经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脱离低收入国家群体,告别物质匮乏,进入到相对富裕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上升,文化消费必然增加,必将拉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现代特点的产业,可以起到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布全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外部需求萎缩,经济增速下滑。张晓明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文化产业更加受到重视,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被纳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

  2011年,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数次前往广东,对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经济进行调研。他发现,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从事代工的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成本高,利润却十分微薄。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少企业选择为产品增加文化含量。

  以唯美陶瓷集团为例。祁述裕说,这家企业曾濒临破产,后来生产了马可波罗瓷砖,将实用产品瓷砖变成了可观赏的文化产品,现在,马可波罗瓷砖已经成为知名品牌。

  在广东顺德北滘镇,镇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工业设计园,后来发展成为广东工业设计城,吸引了很多高校在此设立工作室。在园区,祁述裕见到了一款新式家用豆浆机,没有常见的旋转刀片,而是模仿传统石磨磨豆浆。他说:“这项设计已经考虑了人们的文化习惯,凡是可以和人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祁述裕说:“如果说改革开放头30年,珠三角凭借代工、对外出口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那么今天这种优势已经下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很难获得更大发展。在金融危机后,为中国制造增加文化内涵,将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化为文化需求,成了企业的内部需求,具有强大的内部动力。”

  科学发展的文化内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祁述裕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文化建设的意义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创造的价值越来越重要。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将国有文化机构分为两类,经营性文化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留下来的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呈现两轮驱动的局面。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220.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6倍。与2005年相比,2010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长135.6%,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科学发展,不仅要解决经济问题,也要解决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理念、价值观问题。”祁述裕说,“当代社会,人的素质、观念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还要保障人的创造的权利。”

  “从更高意义上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以人为本不仅仅指泛泛的人,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祁述裕谈到,人的文化权利,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文化设施,应从激发人的文化创造力等更高的层次进行考虑。如何激发人的创造力,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更高水平小康”的文化目标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张晓明说,“十年来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多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释放效应和政策推动,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释放期会持续到今年。在未来时日,文化产业应当依靠市场内生动力获得真正的发展。”

  张晓明认为,由于前些年文化投入欠账较多,政府投入兴建文化硬件设施是必要的,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后,如何复兴乡村的文化生活则非常复杂。统一的政府投入难以满足复杂多样的文化需求,公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应该鼓励和支持公众的自发参与。

  祁述裕认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几个深层次问题,包括:仅仅靠增加投入,并不能解决公益性文化单位存在的弊端,也难以应对其面临的挑战。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防止走入“四多四少”的误区,即:讲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多,讲如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少;讲文化单位组织结构改革多,讲文化内容管理制度建设少;讲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多,讲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少;讲产业发展多,讲完善教育支撑体系少。中国文化领域目前实行的分业管理体制,产生了上下不对应、管理空白等行政难题,为了统合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大部制势在必行。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除了经济发展,还应当更重视文化和社会管理。”祁述裕说,“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文化建设上应该更加细分,更好地维护人的个体权利,激发全民的创造力。”

  管理方式与时俱进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每个个体的文化创造权利都得到很好的维护,创造力得以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将呈现什么样的局面?”祁述裕说,“这是未来文化领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本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年产量不足100部、年平均票房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各类电影791部,总票房131.15亿元人民币,电影产业实现巨大跨越。不过今年上半年,居于电影票房前6位的电影全部来自好莱坞。截至6月底,内地电影票房80.7亿元,其中进口片票房52.66亿元,国产片票房28.05亿元,占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有一种新奇的‘超真实’的体验,一个奇幻世界的营造让人们沉迷其间。这种感觉让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和都市青年中的观影者沉醉其间,成为这种超离的、非现实性的文化的‘迷’。这些诡异的想象似乎是中国电影难以提供的。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和营造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能力,正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

  “内容创造是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软肋。”张晓明说,“创造力不是靠政策支撑出来的,只有创造者真正想表达的,才可能是最好的东西。应该有一种制度,保障文化创造、表达的权利,这一点上不突破,难以激发文化创造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祁述裕建议,破解眼下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强化市场力量,强调市场配置资源,同时强调政府要承担市场失灵的责任,促进文化健康发展。(文/记者 韩冰)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