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贵人的民族文化守望:冀保护与开发共赢

2013年03月16日 1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云贵人的民族文化守望:冀保护与开发共赢

  中新社记者 顾一航 史广林

  “一首亚鲁王的古诗走过了几千年。没有自己文字的苗族以心灵记忆的方式,口口相传世代传承。它不应该在自己还没有被完全认知的情况下就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说道。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推动力。中国56个民族风采各异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最多姿的瑰宝。然而,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其文化传承日益边缘化,并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之下出现衰微、淡化趋势。

  今次全国两会,社会热点层出不穷,环境民生颇受关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两个省份,来自云南、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则把“心”放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讨论与呼吁上。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亚鲁王》史诗的惊艳问世就受益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姚晓英说。2009年中国文化大发现之一的《亚鲁王》一部苗族英雄史诗,改变了中国“北方有史诗、南方有诗歌”的传统文学版图,“既民族生活故事又有英雄创世传奇”也让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苗族没有文字,这部与《诗经》同时代的古老史诗通过口头吟唱传承数千年。如今,在流传史诗的贵州麻山地区,能完整唱完整部史诗的东郎(歌师)只有100多人。老东郎逐渐老去而年轻人离开家乡,民族文化田野工作者只能通过与时间赛跑,竭力避免人亡歌灭。”姚晓英呼吁,应对濒临消亡的史诗进行特例的处理,设立专门的苗族文化保护园区,给予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并考虑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事实上,云贵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地带,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发展的最佳优势。“文化开发”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要选项,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定义注定了它不能随意被开发,不能任意被市场化的进程改变、扭转。但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本身的属性不排除它有文化产业开发的空间”,姚晓英说。

  在云南,一些文化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做出尝试。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认为,产业化恰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式。

  杨劲松透露,欲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学院的方式,引进专业团队,结合现代多媒体传播方式对丽江东巴文化进行保护开发。

  杨劲松就此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尽快批准在丽江设立东巴文化保护实验区,在保存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态文化环境的前提下,经规划后进行有序开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将它们束之高阁,而是要让这些震撼心灵的民族文明走进我们的灵魂。”(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