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禽流感紧接死猪漂江 谁能织好养殖户“保护网”

2013年04月12日 08:4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家禽成批被扑杀,消费者“禽”食难安,禽类产品价跌滞销……H7N9禽流感,让养殖户叫苦连连。

  “死猪漂江”阴影未散,“禽去笼空”愁云又罩,近年来养殖业屡受突发事件袭击,而每一次遭受重创,往往都引发“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价格暴涨”的连锁反应。面对禽流感疫情,不仅要扎紧防控“篱笆墙”,也要织好民生“保护网”。

  交易锐减价格跳水 养殖业“雪上加霜”

  忍痛斩杀、交易锐减、价格跳水……禽流感疫情面前,养殖业遭遇“冰点”。

  “价格大跌却少人问津,一些市场禽类交易量锐减七成。”江苏南通市苏鹏禽业负责人徐勇说,“鸡蛋每天损失两万多块,出栏的鸡也没人愿意收购,这样下去一个月损失就得超过一百万。”

  上海旺园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印权说,暂停活禽交易后,活宰这一块基本“断流”。合作社原来每天上市两三千只鸡,现在一下子减少了一半,一些以家禽为主的餐饮企业消费量锐减八成。

  作为全球养殖和消费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禽肉和禽蛋产量分别为1823万吨和2861万吨。

  “本地滞销,而一些运输和航空公司又暂停活禽运输,企业不得已就地销毁,雏鸡烧的烧、埋的埋。”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说,疫情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惨重。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初步估算,这次疫情发生至今全国家禽行业损失接近百亿元,波及企业和农户4400余万户,仅鸡苗损失每天就达两三千万元,活鸡损失每天超亿元。

  禽流感还波及到非疫区禽蛋市场,殃及了生猪交易量和价格,让遭受“死猪漂江”事件阴影的养猪业再度受挫。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批发价格已经连续七周走低。

  与天与疫与市场“赌” 养殖户缘何“屡赌屡输”

  “养殖就和赌博一样。”一家养殖厂负责人说,一些有疫情的家禽如果遭到扑杀,政府会给予一定补贴;可量价齐跌的亏损,养殖户只能自己咬牙扛着。

  宫桂芬说,传染途径尚不明确,目前也没有听说养殖环节大规模染病,可“禽流感”这个名字已严重冲击消费信心。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没有门槛、规范不够、过度竞争、疫情侵扰,让养殖业成为高风险行业。

  “辛苦一年,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商赚了。”一家规模养殖场负责人坦言,在强势的加工商和流通商面前,养殖户规模小,缺乏定价话语权。一有波动,受影响又最大,遇到疫情甚至“血本无归”。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盛逖说,市场低迷养殖业者因亏损就可能减少养殖量或退出,需求回升时出现供求缺口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这几乎已经成了养殖业每一次遭创后的规律性演变。

  记者调查发现,此次禽流感疫情发生后,部分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减弱,或又将引发“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供给短缺-价格暴涨-价高伤民”的连锁反应。

  保护养殖业“生产力”防止价格“大反弹”

  面对频发的突发事件,养殖户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因此,不仅要扎紧防控“篱笆墙”,也要织好民生“保护网”。

  根据国家相关补助政策,对于扑杀的禽类,上海将以不低于市场价50%的标准合理补贴,南京也正在制定补贴标准。针对禽类产品整体消费下降的情况,上海还在研究扶持政策,对家禽及种禽等养殖环节按不低于生产成本、屠宰加工环节按不低于盈亏平衡点的标准进行专项补贴。

  但对于非疫区而言,尚无明确补偿标准,农业保险在疫情中也没有体现应有效用。

  盛逖说,为避免未来供给短缺禽类价格出现大反弹,应逐级建立重大疫情的扑杀补贴机制和对因销售减少、价格跳水造成损失的养殖户合理补偿制度,在关键时刻保护好生产力,并建立禽肉储备制度。

  同时,保险公司应扩展农业保险的范围,政府通过税费优惠、补贴等方式,降低参保成本,提高积极性。在欧洲,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超过两成,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足5%。

  “这些投入从长远看并不吃亏。”盛逖认为,从长远看,稳定了禽蛋市场售价,还会减少政府因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贴支出。

  宫桂芬说,还应加大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扶持,逐步缩减散养数量,对现有散养户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产品质量,避免伤及无辜。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