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基层微恙“疾在腠理” 改善党的微循环系统

2013年06月04日 10:24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基层政府的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若不及时改善党和国家机体的“微循环”系统,久而久之,党和国家的机体必出毛病

  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的毛细血管,那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就是微循环

  若把整个国家比作人体的话,那么中央政府无疑是心脏、是大脑,而基层政府则是充斥于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虽然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没有它的话,仅靠心脏的力量是不能把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去的。毛细血管是人体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它既能把静脉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排泄出去,也能在呼吸中将氧气吸入,再将这些新鲜氧气输入动脉,变成鲜红的动脉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供给组织需要,这个过程就是微循环。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的毛细血管,那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就是微循环,承担微循环功能的有机组合便是微循环系统。

  基层组织是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细化、执行的单位,基层政府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能否落实、落实的程度、执行的效果,是一个国家执行力的神经末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这些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仅会大大降低组织的威信和效率,而且也会导致百姓产生政治冷漠感,疏离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的形象窗口,是和群众直接接触的行政组织,是群众评价党组织和政府的直接对象。基层干部是基层政府的主体,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基层政府的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若不及时改善党和国家机体的“微循环”系统,久而久之,党和国家的机体必出毛病。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对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倾向,在网络上表现尤为明显。由于网络拟态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边倒的“地方官员很坏”、“地方政府很差”的负面评价,高度叠加的网络认知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一致性。要是不加深思,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已经是暗无天日了。出现这种“一边倒”评价的原因是复杂的。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百姓幼稚,也不能武断认为是背后有人指使,别有用心,要颠覆现政权,这些判断与实际是不相符合的。有学者对这种现象研究后指出:对于基层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的态度是“总体肯定,个体否定”、“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即总体上肯定党组织是好的,具体到某个官员则是坏的。简言之,党是好的,官是坏的;对组织抽象肯定,具体到组织成员则是否定的。

  正确地评价党的微循环系统,并进而改善党的微循环

  为何会出现“基层干部被污名化”这种倾向呢?只有对这种倾向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会正确地评价党的微循环系统,并进而改善党的“微循环”。

  首先,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领导艺术欠缺、政策水平偏低是首要原因。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很多人不愿意下到基层,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距离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某些官员的雷人话语,就暴露了少数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群众意识薄弱,政策水平偏低,领导艺术缺乏等问题。如某地方官员讲:“我们不强拆,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 ?”、“谁跟政府作对,谁就是恶”……这些雷人话语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其他的任何部门都是权力的附属物,其高高在上的骄横霸道作风暴露无遗,完全忘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

  其次,角色的混淆与错位疏离了官民关系。所有的干部都应该明白,你只有在执行公务、处理公事时,或者领导集体给你授权后,你才能代表组织说话。有些人动辄代表组织,把私人事务用组织的名义表达出来,这是极不严肃的态度,损害了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如某乡干部醉酒后在走廊里撒尿,渗到楼下,楼下人气愤地质问:“谁在上面撒尿?”这位干部居然高声回答:“乡党委。”与此相关的但又略有差别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角色的错位,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其言行举止必须与充当的角色相吻合。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官不大,官瘾大、官架大,与自己的真实身份很不相符。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的刘能就是典型的例子。刘能官儿不大,可以说是最基层的村官,还仅仅只是个副职村官,但他却把很多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词汇生硬地套在自己身上。例如在多种场合下说自家是干部家庭,批评自己老婆身为干部家属,境界却上不来……种种严重错位的言行,令人哭笑不得。真是一分的官职,五分的官架。时时刻刻要把自己和周围的群众隔离起来,画地为牢,高高在上,这种干部不受到冷遇才怪。

  再次,自媒体舆论环境放大了基层干部的负面形象。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渐成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逐渐成为左右社会问题的重要舆论力量,形成了网络拟态环境。在这种拟态环境中情感认同取代理性论辩,大家似乎又回到了前现代的生命共同体的道德和荣耀中。网络辩论更注重立场,网民在持同一个立场的场域中寻找认同和共鸣。网络尊重的不是真相,看中的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网民是在电脑屏幕前寻找社会真相,以为屏幕上显示的就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从信息渠道上看,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导致民意诉求渠道的阻塞,而新媒体打开了一个缺口,于是网络诉求立刻井喷。底层群体情绪的集中宣泄将网络上呈现的政民关系推向对立,且由于预设的身份标签的存在,大多网民会自动站在草根一边,形成简单的官/民二分对立态势:凡是官都是错的,凡是民都是对的。我们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种舆论判断根本不能代表真理。

  最后,乡村治理结构的变化引起百姓的误解。人民公社解体后,底层百姓渐渐脱离原有的国家政治的轨道,乡村社会逐渐代替乡村政治,尽管国家想通过村民自治制度来重构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然而农民对选票政治并没有表现出令人期待的热情,表现出选谁与我无关的冷漠态度,认为乡村选举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乡村选举成为农民精英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总结为“无政治的村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农民把自己的目光转移到发家致富上来,农民的集体意识和村落意识逐渐瓦解,特别是在农村税费取消后,一些新型的价值观便逐渐根植农民心中:“只要能挣钱,别的都不管”、“只要你不要我交钱,你想怎么搞都行”等等这些这无政治性的政治品性,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特性,侵蚀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但是乡村的公共事务总得有人来完成,如修路、修水渠,于是乡镇一级政府只好选择村里的富人治村,他们有经济能力,在村里有经济地位,便于一些公益性工作的开展。这就形成了“富人治村”的乡村治理结构。而这种结构给了底层百姓一个误解:有钱才是大爷,有钱才上得去,金钱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殊不知,这是他们为自己的无政治性必须付出的代价。

  综上分析,党的微循环系统确实出了微恙,尚属于“疾在腠理”阶段,只需汤熨便可及也。但必须记住:不治,将恐深!(来源:人民论坛杂志(总第405期) 作者:雍天荣 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