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奢靡浪费是全民行为 稍富即阔现象比比皆是

2013年07月01日 13:3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莫让奢靡浪费成为“间日疟”

  与贪污受贿主要发生在官场不同,奢靡和浪费更多是全民的行为。稍富即阔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同收入阶层在消费上普遍都存在过度消费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现象

  间日疟是周而复始反复发作的。取这个标题,是有感于我们几十年来一次一次地开展提倡节约反对奢靡浪费的运动,而社会的回应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奢靡浪费之风有愈刮愈烈之势。据报道,目前全国一年浪费的食物价值已超过2000亿元,够2亿人消费一年。另据称,由于过度奢华的包装,我国包装废弃物体积已占固体废弃物一半,每年废弃物价值达4000亿元。即使考虑到这20多年来通货膨胀的因素,奢靡和铺张浪费的攀升速度也远远超过正常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与贪污受贿主要发生在官场不同,奢靡和浪费更多是全民的行为。稍富即阔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同收入阶层在消费上普遍都存在过度消费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和包装物上的浪费只是其中两个典型事例,富裕阶层的炫富消费和高调的奢华更是误导着普通大众的消费取向。这些还只是生活中的奢靡和铺张浪费,如果把生产和流通中的巨大浪费,诸如生产过剩、库存报废等等算进来,以中国之大,浪费的规模和总量惊人。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道理,其实国人普遍都明白。但是,在行为上,许多人反其道而行之,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未能得到正确引导的盲目攀比心理在许多人心里恶性滋长,无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很多人实际上对一些官员的腐败和炫富阶层的豪奢心向往之,以能在公款消费、铺张浪费中分一杯羹为幸。这种风气折射的是社会的颓废心理,是责任感和公德的缺失。如果社会缺乏普遍的理性和良知,奢靡和浪费的源头就很难切断。

  如果不好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越是发展,对子孙后代欠下的资源债、环境债、道德债就越多。诸如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低效消耗,对生态、环境、气候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坏,无数难以分解和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垃圾,社会诚信、公德和良心缺失下社会风气的恶化和播迁,等等,使我们的发展更像是走在一条单行道上。而恰恰是因为这些变化难以定量计算,使普通民众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和警醒,与直观的、可以量化的增长数据相比,给很多人一种误导,认为节约的意义并不重要,于是奢靡浪费逐渐与粗放发展行为一起,构成了我们经济生活中很坏的一面。

  我们仍处在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建成发达国家,前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提倡节约反对奢靡浪费,比之于过去的阶段,更具有它的积极意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友好。奢靡和浪费是以资源的无效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且,浪费多数发生在产品或服务的最后阶段,消费之前已经凝结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浪费之后还需要回收、无害化处理和重新利用,社会成本相当高昂。从这点上说,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意义远不止是在消费阶段,实际上是在倡导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对生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今年北京长时间的重雾霾再次表明,无数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所形成的巨大“合力”,将反噬每个人自身。

  第二,转变国人的观念,树立理性和睿智的生活观念,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但需要一种睿智的发展观,也需要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不能再以刚摆脱贫穷的“土老财”的心态和观念来主导我们的发展进程,造成生产和消费模式中急于求成、及时享乐的心态。单纯追求物质享乐,会带来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颓废,和价值观、道德观的缺位。应该认识到,节约和适度消费代表了一种深入灵魂的美德,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生活态度。

  第三,摆正消费与发展的位置,倡导理性消费下的理性发展。发展有其深刻的内涵,除了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享受外,还应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可持续性。就消费而言,应该是适度的、理性的。为了所谓的发展而过于强调内需的拉动,容易有意无意地引导过度消费和奢靡浪费型的消费,这是对发展的误读,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的媒体也不应过度渲染奢侈生活和高端消费,使民众整体消费期望度超出国情所限。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阵风的起哄和运动,往往当焦点转移,激情散去,旧风气就悄然复辟。如果对奢靡浪费的监管机制和力度不能强化,民众的生活观和消费观不能趋向理性和成熟,则奢靡和浪费仍有可能还是“间日疟”。(宋振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