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政府树立网络权威应改革行使权力的方式

2013年07月03日 14:4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 海量信息发布即时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多权威中心间的竞争。既有的政治权威维护模式已经面临严峻挑战

  ■ 官僚化反应使政府对信息流控制和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甄别的难度大增

  ■以水平化结构为依托的互联网则使得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命令链条在网上重构几无可能,权力向权威转化更需要的是以说服沟通能力为主干的软权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时顺应互联网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变革往往导致社会变革。当前我们正在目睹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新事物所导致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信息流转方式,而且正在改变着国家、社会、个人的结构关系。海量信息发布即时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多权威中心之间的竞争。在流转迅速的海量信息中,官僚化反应使政府对信息流控制和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甄别的难度大增,显得力不从心,权威弱化。

  公共讨论的门槛为零,加剧了公共权力的分散。互联网加速了权力向传统的非权力主体——非政府组织、个人、群体等松散组织的弥散。例如公共议程设置权是政府决策权的核心部分,而现在,网民在政府之外提出、讨论公共事务,进而设置、改变公共议程已经成为现实,政府议程设置权受到削弱。

  人际交往水平化加剧了政府权威维护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政府权威以往主要靠规则、习俗和共享价值来凝聚的话,那么,以水平化结构为依托的互联网则使得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命令链条在网上重构几无可能,权力向权威转化更需要的是以说服沟通能力为主干的软权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时顺应互联网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也正因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迅疾性和广泛性,近年来,经由互联网披露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政府已经陷入有权力而缺权威的尴尬境地。深入思考公共事件经由互联网跌宕起伏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其症结不在互联网,不在网民,而恰在于不少官员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既有的政治权威维护模式已经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政府掌握着大量有用和有效的公共信息,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水库,却久久不开闸放水或放水甚少,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强烈需求难以获得有效满足,形成信息饥渴。互联网上人们的联系往往放大这种信息供给-需求落差和公众的信息渴求。因此,政府当前迫切需要加大信息释放力度,并运用既有权威和比较优势及时、准确公开信息,利用互联网相关信息自动聚合效应和信息传播的极化效应,树立互联网上的权威信息中心。政府在积极发声放大正面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要推动和引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所掌握的公共信息的公开,使网络公共讨论趋于平衡。惟其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政府才能够有权威去平衡公共讨论,引导公众意见。

  另外,应改革行使权力的方式,尽快熟练运用软权力来凝聚网络社会共识。硬权力的功用在于以国家强制力来确保规则适用的平等和公民权利保护的先行,以此塑造政府形象的根基。软权力不仅靠政绩实效,而且靠政府联系、说服和沟通公众的能力。硬权不硬,则软权不灵。因此,当前,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公平执法的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提升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平等交往沟通的平台,政府以及公务员应当以平等主体身份与网民讨论,并在明确讨论规则的基础上主动抛出话题,鼓励和塑造公共讨论,例如支持关于政府职能、社会价值、公民权利的大讨论。在鼓励公共讨论的氛围和实践中,政府不仅能够将公民教育蕴于公民自我教育当中,而且能够在掌握价值讨论的方向上展开说服,增强政府在规则、政策和政绩方面的吸引力,进而发现和提取社会的主流价值,巩固和促进全社会对秩序的共识。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