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方:全面开展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7月17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务院日前审定《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根据《工作要点》,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十周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研究制定全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政策文件,巩固提升东北振兴成果,着力推动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开放,全面开展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大力支持全国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振兴工作新局面。

  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

  一、2012年工作进展情况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面落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12年工作要点确定的11个方面48项工作和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对振兴战略的统筹指导和规划引领得到加强。

  全面总结实施振兴战略的成就经验。以201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十周年为契机,组织有关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科研和咨询机构,深入总结实施振兴战略取得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总体思路。

  认真谋划实施振兴战略十周年重点工作。报经国务院同意,启动新十年全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文件起草工作。做好实施振兴战略十周年重大活动的前期筹划工作。

  丰富实施振兴战略的规划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系统性融资规划。编制实施《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二)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调整专项,重点支持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铝东北轻合金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抚顺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恒力石化2×120万吨PTA项目、大连中远造船公司造船基地等建成投产,沈阳铁西华晨宝马新车、阜新大唐煤制气、长春大成秸秆糖万吨级示范线等项目加快推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安排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辽宁省沈阳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吉林省深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加强特色工业园区、示范基地创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黑龙江省加快推动特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增速达20%。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大连高新园区已形成产值千亿元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东北地区新获批3个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和5家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企业。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截至2012年末,东北三省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5487.7亿元,累计建成非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辽宁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启动了金融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沈阳、鞍山和营口现代服务业试点扎实推进。吉林省出台了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黑龙江省旅游业快速增长。

  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燃气轮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等自主化取得新突破。增强老工业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编制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科院院属科研机构在东北转移转化项目964项。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14家。国家外专局通过“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聘请外国专家3656人次,推动东北企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东北区域合作发展玄武岩纤维生产项目等新兴产业取得重要进展。大连市和大庆市获批为全国首批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辽宁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攻克60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吉林省在高速轨道客车、生物基化工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黑龙江省强化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推动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

  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2012年,国务院批准东北地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东北四省区累计有31家园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加工、盘锦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链,吉林省以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黑龙江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区域产销体系逐步完善。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深入推进。

  召开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下一段时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继续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下达2012年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160亿元,自2007年以来累计下达资金463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6亿元,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项目103项。有关部门安排资金33.4亿元,继续实施主要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启动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工作。组织有关省(区、市)调查摸清我国独立工矿区的基本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启动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协调支持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有关政策,启动改造搬迁试点工作。

  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研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在资源富集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推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尽快出台。

  全面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指导。指导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编制转型规划。组织举办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四)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工作全面展开。

  加强对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规划指导及政策支持。结合编制《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摸清全国老工业城市基本情况,科学界定全国老工业城市范围,研究提出支持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政策措施。

  抓紧推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加强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问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国务院要求,组织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基本思路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组织地方抓紧制定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实施方案。

  (五)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落实《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专项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46.3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1.9亿元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资金38亿元。支持东北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工程建设。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的意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安排资金支持东北四省区创建万亩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2866个,推进整建制试点向东北地区倾斜。研究编制“北粮南运”铁路散粮入关线路规划。2012年,东北四省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741亿斤,占全国的23.2%,为全国粮食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做出突出贡献。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育种与病虫害防治、食品加工、畜牧和饲料、黑土地保育、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科技富民强县等专项。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做好流通设施建设和粮食收储工作。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与污染防治示范,安排中央投资支持东北地区18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支持东北地区11.7万户垦区危房改造,开展供热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东北地区584.2万农村居民和34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509个。推进东北地区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9万户,乡村服务网点400个。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支持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及技能培训、产业化扶贫等。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