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有增有减为哪般?

2013年07月18日 22:3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12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18日启幕。截至当天19时,已经有近7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年度决算。预计全天将有90多个部门公开决算信息。

  在各部委长达几十页的决算报告中,“三公经费”决算支出情况无疑最受关注。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背景下,去年哪些部委花钱最节约?哪些部委增加了支出,增支是否合理?未来如何更好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回应百姓期待?

  国税系统减支超7000万 去年哪些部委最节约?

  记者浏览中央部委网站发现,去年大多数中央部委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成为一大亮点。

  这些部委中,省钱最多的当属体量大的国家税务总局,较之安排的“三公”预算数213289.77万元,国税系统实际只花了205836.7万元,比预算节省了7453.07万元的支出。

  再如,农业部“三公经费”决算数比预算数减少6280.15万元,压缩比例超过26%;中国社科院决算支出1606.31万元,比预算压缩444.74万元,压缩比例也超过20%。还有中国残联,“三公经费”决算比预算压缩约13.7%,力度也较大。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说,从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到今年本届政府提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已成大势所趋。打造廉洁简朴政府,从政府“过紧日子”开始。

  不过,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网友认为,压缩支出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花出去的钱是否花到实处,是否有绩效。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建议,中央部门决算应公布对政府预算绩效的说明,要把政府支出花得是否有效果列入决算报告,让百姓看到这些支出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效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增支14.33% 去年哪些部委花“冒了”?

  虽然大多数部委去年压缩了“三公经费”支出,但仍有个别部委支出增加。

  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例,去年该部门安排“三公经费”预算4327.74万元,但最终决算花了4948.00万元,增长14.33%。其中大头花在因公出国(境)方面,支出3699.42万元,增长23.11%。该部委解释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临时交办的任务。

  还有保监会,去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2800.03万元,与年初预算2774.4万元相比,增加25.63万元。该部门解释说,主要是去年更新16辆公务车,车辆购置费比预算多花了50.84万元。不过,该部门也同时压缩了公车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白景明说,“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合理原因的增加支出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向公众说明原因,并坚决制止无缘由地超规格超范围滥用财政资金。

  实现“阳光政府” 如何走好“三公经费”公开之路?

  仔细梳理对比各部委决算书,历经三年公开推进,今年在公开内容和细化程度上有明显进步。但仍有一些细节值得改进。

  一些部委决算公开依然“羞答答”,不敢将决算报告放在网站显眼之处,如海关总署等,记者需要从主页多番查找,打开一个又一个目录才能觅得踪迹;

  一些部委对没有底气的数字不敢做过多解释,说明情况流于形式。如很多部门公务接待费用都是一笔带过,只列出总数而没有具体分项支出;

  也有一些部委公开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水利部花费165.21万元新购6辆水政执法等业务用车,平均一辆近28万元,远高于其他部门。是这些业务用车本身就贵,还是买了豪车,缺乏进一步说明。

  刘剑文说,有些部委很怕公开细账,因为公开得越细,就越容易发现问题。但从另一方面,越细就代表公开的进步,更有利于公众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加快政府转变职能、打造“阳光政府”的征途上,财政信息公开,尤其是“三公经费”公开无疑是改革的突破口。

  不久前,国务院提出了全国自中央到地方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表,今年底前省级层面全面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市县级2015年底前全面公开。

  “越往基层,公开难度越大,但越公开基层信息,百姓看得越明白。”白景明指出,如果“十二五”期间实现各层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公开是为了更好地监督。专家还建议,应创造更多平台和渠道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政府和民众之间要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发挥审计、人大对政府花钱的监督作用,帮助政府更好依法理政。(记者韩洁、安蓓)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