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缘何难解 牵扯过多既得利益

2013年08月20日 10:4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CFP

  前不久,多家钢铁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告,尽管也有鞍钢等少数公司扭亏或减亏,但多数钢铁企业情况不乐观,亏损严重。

  曾几何时,钢铁产业风光无限,发展迅猛。就在几年前,卖1吨钢可以赚到将近一千元;而在一年多以前,卖1吨钢的利润却降为十几元;到了去年年底,每吨钢的利润剧减至1.68元;今年上半年,吨钢利润一度降到了每吨0.43元……利润的巨变令人唏嘘不已,其背后则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严峻态势。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低于80%至90%的国际通常水准,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目前,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淘汰落后产能,可成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在当前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叠加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又有一些新表现,结果导致新建产能比淘汰掉的落后产能还要多。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各地“一哄而上”,也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来自行业内部的数据显示,光伏产能利用率不足60%,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而多晶硅开工率只有35%,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推动技术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许多企业大打“价格战”,导致效益大幅下降,有的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将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可以说,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顽瘤”,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当前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大局。

  从深层次上来看,我国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片面强调做大GDP,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扩张。

  究其本源,产能过剩与政府职能错位引发重复投资有关,由此导致了产业雷同、产业趋同化的现象。各地大打招商引资牌,什么项目都想上,而且在上项目时,仅仅考虑到自己的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却没有考虑到产品的市场在哪里,行业的未来发展在哪里。

  长期以来,通过扩大投资和上项目来推动增长、调结构已经成为习惯,而且多以政府行为直接干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市场预期和投资决策。因此,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这一“痼疾”,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和调节作用,改变各级政府过度运用行政力量推动产能扩张、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由于牵涉方方面面既得利益,产能过剩问题的处理并非易事。多年来的事实已证明,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前,化解产能过剩危机要痛下决心,严把市场准入关口,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存量调整和产业重组上做文章,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必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最根本的是要让市场来说话,凡是市场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政府部门则应加速自身职能转变,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转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支持创新上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要深化改革,尤其要加快资源税、环保税改革,让资源的价格能够体现它的稀缺程度,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加收消费税,废止那些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减免税、包税政策等。要通过抑制那些不合理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把住质量、节能、物耗、安全生产、技术这些门槛,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秩序,真正体现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使那些真正落后的产能退出市场。(新闻观察员 李 慧)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