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内35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 北京广州未入围

2013年10月10日 08:3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公交"一卡通"大家都很熟悉,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公交车,只要"滴"的一声刷卡,就省掉了成天准备零钱的痛苦。不仅方便,而且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针对一卡通的优惠政策。比如北京,就实行公交车刷卡四折的优惠,1块钱的车票,刷卡只需要四毛钱。但是也有个问题,这一卡通,出了自己的城市,就不能用了。不少常出差的朋友,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一卡在手,行遍天下"。

  这一天,马上就要到来了。再过十几天,10月29号,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就将正式接入第三批,一共18个城市,包括天津、沈阳、福州、三亚等城市。加上之前的已加入的城市,这个平台总共可以为35个城市的市民提供公交卡互通服务。联网城市的市民可持本地公交IC卡在其他联网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或者进行其他消费,还能享受当地的刷卡优惠政策。

  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其中包括2个直辖市、4个省会城市和若干二三线城市。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马虹表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将有60个城市实现交通卡联网:

  马虹:预计达到60个城市,这60个城市的具体实施要看城市积极加入的情况。我们积极鼓励大家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两年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13年4月,辽宁锦州等9个城市加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辽宁锦州市公交总公司敖建华介绍,一卡通互联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

  敖建华:使这种卡,互联互通城市,可以享受当地一些乘车优惠政策,比如某个城市对票价是九折,咱们市民也享受九折。

  目前,江西洪城一卡通已经累计发卡超过百万张。当地市民持有一卡通后,不仅可在本地公交、地铁、出租、轮渡等公共交通领域刷卡消费,也能在全国其他城市持同一张卡在这些以公共交通为主的领域刷卡消费。江西洪城一卡通公司副总经理沈一武对此表示:

  沈一武:互联互通,举个简单例子,以后咱们手持南昌洪城一卡通的用户,你到上海到杭州,乘坐公交也可以用一卡通,就不用去异地再去办另外一张卡。

  为进一步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消费,城市一卡通在原先IC卡的基础上,还将拓展新的服务范围,向公用事业缴费、餐饮百货、影视娱乐等市民生活相关的小额支付领域发展。

  沈一武:在原来的交水、气、公交的基础上,我们将开通电气缴费,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在交通方面,我们到15年将会开通出租车。

  看来这个"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确实是非常方便。据说沈阳在10月4号第一天发行这种新型一卡通的时候,许多市民在业务受理中心排起了大队。各地民众都是翘首企盼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能早点加入这个互通平台,但也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在已经公布的三批名单中,却没有北京和广州的身影。如此重要的两个城市缺位,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为什么北京和广州不在其列呢?

  住建部对此回应称,目前从标准和技术层面,北京、广州已经具备了加入互联互通的条件,但是因为这些大城市的发卡量比较大,涉及的应用领域比较多,在进行互通工程建设的时候会比较复杂,一个城市的"一卡通"想变成全国通,面临跨行业、多领域拓展困难,较难突破相关利益集团利益链束缚等等。所以大城市公交卡加入互联互通平台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兆林对此表示实现互联互通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丁兆林:相对,一个国家的基础服务有统一标准,也是将来的一个方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它肯定涉及到技术上的一些障碍,比如收的这个钱到底是怎么来分,哪些钱该归到这个城市,有些该分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内部需要有一整套的体系,看起来是技术性的,但是对于不同城市,因为结算系统可能不太一样,最后肯定是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在做支撑。

  丁兆林认为,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区域城市圈经济圈的发展,公交IC卡互联互通的作用将更加显现。

  丁兆林:肯定有一些技术标准,如果各个城市自己来开发,肯定会造成重复和浪费,比如你在这一个城市办一张卡,到另一个城市就不能用了,这个时候就看得出政府之间的协调和统一的价值了。按道理,中国政府体系在全球属于在协调和统一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重复建设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中国政府管理也是个非常好的考验。(记者 季苏平 韩秀)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