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人日报:虚借名人效应不如彰显草根价值

2013年10月14日 08:4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距离陕西千里之遥的西南山城铜仁,因贾平凹文学馆的建立而备受关注。有媒体报道称,没有关联的两者,却因为一个文化梦,被人为地放在一起。铜仁贾平凹文学馆从规划到开馆,一直都在风口浪尖上,一些人认为此举“伤财”,没有意义;而铜仁市政府请来贾平凹当“外援”,希望站到名人的肩膀上。

  借助名人效应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动机没有错,但不要忘了,文化工程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为了给城市形象涂脂抹粉,而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发展需要,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舒畅,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所以,对于基层政府的文化发展和建设而言,文化工程、文化项目不在于是否耀眼、时髦,而在于能否给群众带来立竿见影的文化改观、文化反哺,让文化惠民得到落实。

  据相关资料,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2册,其中,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之间,相差达14.5倍。基层文化资源如此不均衡,文化投资如此匮乏,地方政府更应该想方设法在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等方面,努力作为,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做好文化“补短”,显然是更为务实的文化发展举措。

  可这“耗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的贾平凹文学馆,花费如此之大,就算是有人能分享到这种文化快感,这个群体也有可能仅属于“极个别人”,广大农村居民连博物馆、图书馆都无缘分享,有时间和精力跑到城市去欣赏文学馆吗?最重要的是,贾平凹虽然著名,却和铜仁没有任何文化血缘关系,与当地文化相比,必然有一种陌生感和排斥感。这样的文学馆并不能给当地人带来多少文化增量,倒很可能成为一个华而不实、蹩脚的“文化政绩工程”。

  这种花哨的“政绩工程”,只不过是打着文化发展的牌子。因此,绝大多数群众不认同这种没有充分征询民意,更没有考虑到底层群众的文化饥渴以及文化发展中存在欠账的文化工程。

  1000万元,可以给群众购买多少图书?能给基层群众带来多少文化滋润?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将这笔巨资投入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肯定比现在的贾平凹文学馆,更有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公共效应。倘若宁肯锦上添花,也不去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发展思维。

  当下,对于社会和公众而言,文化发展不需要光鲜辉煌效应,而需要实事求是;不需要“景观文化”,而需要扎扎实实的惠民文化;不需要名人效应,而更需要草根价值。耿银平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