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议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 吁动真碰硬成常态

2013年10月21日 1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21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万军的署名文章《让动真碰硬成为常态》。文章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健康程度的“晴雨表”“试金石”。要坚定信心,痛下决心,使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锐利武器。

  文章称,河北省委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让人眼睛一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多次插话点评,语重心长总结;省委书记带头,常委之间不评功、不摆好,当面锣、对面鼓地开展相互批评;新闻媒体全程报道、全程公开。让与会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听得脸红、看得出汗,心灵上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这本身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

  文章指出,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没有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不敢发现、揭露和纠正自己的失误,是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健康程度的“晴雨表”“试金石”。

  文章表示,这些年来,这一优良作风却在很多地方与我们久违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说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批评是不得了的事情,批评谁就得罪谁,出现批评的人不敢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不愿被批评,有的与其说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这些党内生活庸俗化的表现,表面上看是一些领导干部好人主义、从众心理盛行,根子还在于“三观”不正、私心杂念作怪,不敢坚持党性原则、不敢对自己把关、不敢对领导同事负责。考虑事业少了,考虑享乐多了;考虑群众少了,考虑个人多了;考虑真理少了,考虑利害得失多了。

  文章强调,优良的作风对个体是一种选择,对群体是一种习惯。一个好的习惯丢下容易,捡起很难。要想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蔚然成风,类似河北省委的民主生活会还只是一个开端,远远不是终点。我们应该趁着全党和全社会高度关注、全力支持的东风,标本兼治,立行立改,让严肃认真、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党内民主生活成为常态。

  一是要大力开展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解决“不敢批评”的难题。目前,各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容易走入“自我批评易、批评他人难”,“领导批评易、群众批评难”,“浅层批评易、深入批评难”的误区,要害还是不敢批评。要突破这一瓶颈,关键还是要靠大力完善民主集中制,夯实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领导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固然好,但仅仅依靠领导的觉悟或运动式的要求还不够,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形成浓厚的党内民主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消人们开展批评时的顾虑,真正实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二是要继续坚持开门搞活动,让群众监督,解决“不愿批评”的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是工具,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到位,不仅看会上怎么说,关键看会后怎么做。否则,简单地以擦把脸、洗个澡代替真看病,难免会“风来声势大,雨过地皮湿”,成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笑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按照开门搞活动的原则要求,邀请党员、群众代表或人大代表列席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媒体公开领导班子和个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点,邀请群众全程参与、全面监督领导班子和个人的整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克服惰性思维和懈怠心理,真正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出实招、见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三是既要敢于批评,更要善于批评,解决“不会批评”的问题。敢于批评是勇气,善于批评是智慧。河北的民主生活会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先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的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领导干部之间的谈心谈话活动,把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做到了前面。只有秉承帮助同志改正不足、加强班子团结的宗旨,出于公心,基于事实,对事不对人,才能收到坦诚相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文章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制度建设和党性锻炼才能逐渐形成巩固。让我们以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契机,坚定信心,痛下决心,标本兼治,使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锐利武器。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