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广州慎行“限外”仍需增加政策确定性

2013年10月30日 15:4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广州“限牌”之后何时“限外”的问题备受关注。昨天,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市政府领导新闻发布会上就网友提出“限外”措施是否松动的问题回应说,“限外”措施不到非常拥堵不轻易实施。这一表述传递出政府对“限外”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在“限牌”之后,与之配套的“限外”被认为是迟早的事。但是,今年6月出台的“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对错峰交通管制对象定为“长期在本市指定区域或路段使用的外地车”,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添加了“长期”的关键词,实施时间模糊表述为“适时”,“限外”措施给人横生变数的观感。加之一阵热闹讨论之后再无声息,更加重公众的猜疑。

  凭推理,政府坦承“限外”非不得已不为之,相信是基于对其震荡性的充分估量,但这显然还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到底限不限?如何限?信息不明朗等于“限外”无期,这就难免影响公众对“限牌”的认同与支持,“限牌不限外何用之有”等疑问也难以消除。

  应该说,“限牌”而不“限外”,前者的意义就会打折扣是不难理解的。正因如此,先行一步实施“限牌”的京沪两市均配套“限外”措施,以合力治堵。最现实的问题是,广州若“限牌”而“限外”迟迟无动作,等同于治堵仅靠一只腿走路,如何能走远?

  由此,有必要重提准确评估广州道路交通的承受能力和“限牌”必要性的认识问题。如果认定道路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实有非“限牌”不可之需,且“限牌”确有实效,那么“限牌”与“限外”并举的选择就应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可能要检讨当初突然祭出“限牌”的“杀手锏”是否有点仓促和用力过猛,甚至还应考量有无改辙易途的必要与可能。

  眼下看来,“限牌”或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又或骑虎难下。如此,“适时限外”或一定程度上可绕开对“限牌”的拷问,亦可暂时回避“限外”的非议与可能带来的震荡,但也只是权宜之策。只要认定“限牌”必行,“限外”要正视和探究的就不是交通是否到了非常拥堵的程度、该不该限,而是如何限的问题。

  回头看,今年4月抛出的对外地牌车实行“区域+路段”错峰限行方案征求意见稿,将京沪方案“二合一”,广州方案相比北京五环内全天候围成“铁桶阵”显温和,而相比上海仅工作日高峰时段实施指定高架路限行则显“够狠”。当时引发议论的焦点集中于区域、路段和时间如何设置上,广佛交界地带能否缩小限行范围留下“缓冲带”和配套换乘停车场等设施如何跟上也是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无疑是“限外”能否如愿施行的前提。

  需要直面的是,这些疑问是否不解之题?如果将“限外”理解为用行政手段画一个大圈、设几条路段、定一个时段,当然易如反掌,但要做到科学合理、合乎多数人的意愿确非易事。在“适时限外”理性选择的缓冲之下,具体措施设置有了回旋的余地,应继续集合多方力量加快深入研究论证。借鉴上海方案缩小限行范围试点,减少抵触,检验效果,积累经验再推广,或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尤其要重视的是,“限外”何时出招不仅直接影响公众对“限牌”的态度,还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综合治堵效果的预期与个人购车、竞价上牌的选择,关乎市民的切身利益。近两个月车牌竞价重现底价成交、竞拍人少于车牌数、弃牌者增加等现象,不能说没有对“限外”措施观望甚至怀疑的成分。因此,应尽快增加“限外”政策实施的确定性与明晰度,让公众理性选择。(牛日成)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