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要面子”的慈善观何时能转变?

2013年11月08日 15: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前,安徽省宁国市网民募捐“被叫停”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本来指望通过社会救助求生,却不料因地方政府介入,救助中途夭折,安徽省宁国市尿毒症患者孔高宁日前抱憾去世,再次引发公众对民间慈善屡遭困局的思考。

  地方政府本应是民间慈善的培育引导者,却被看成是爱心救助的“叫停者”;本想洗涮自己“不作为”的冤屈,提醒民间救助规范言行,却不料因忽略了翘首等待“救命钱”的求助者,引来更多“不作为”的指责。采访中,当地政府领导和民政部门干部一个劲“喊冤”。在他们看来,当地政府救助体系“一直做得很好”。宁国市民政局局长更是拿出一个个大红的奖状证书和捐助证明,表示自己一直身体力行慈善事业。

  其实,已有的政绩并不能表明现有的救助体系就完美无缺,局长的一颗善心也并不能说明他的行政作为就完全正确。宁国市有关政府部门在此次“募捐门”中,只考虑维护自己的政绩,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力图挽回面子,却没有认真关注等待救命的重症患者。这样的“慈善观”,不仅有违以人为本,也凸显了民政部门落后的管理和救助理念。

  民间慈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理应得到鼓励。政府转变职能也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学会把一部分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交给民间社会力量。正如此次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地方政府的保障救助网不是万能网,总有覆盖不了的死角。特别是此次“募捐门”反映出的当地政府大病报销、救助集中于事后,缺乏事前应急救助的问题,目前只能靠求助民间捐助解决。

  因此,如何让民间力量及时“补缺”,扫除政府救助的死角,给百姓以希望和温暖,才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味把民间力量当“外人”,只想“规范”,不想支持,甚至处处以管理者自居,最终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主力将向民间力量转移,健康的公益慈善也应当是民间组织走在工作的前端,政府只需提供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积极引导即可。但愿这次宁国市的“募捐门”给更多基层政府部门提个醒,告别“管制”思维,切实转变职能,敢于放手、放权,不乱“吹哨”,不要让类似荒唐事一再发生。(记者杨玉华 周畅)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