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归乡与望乡:异乡客的除夕“集结号”

2014年01月30日 0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月29日,武汉汉口火车站,一位小朋友着唐装和家人们进站候车。“小候鸟”回家是近年来中国春运的一大特色。中新社发 张畅 摄  

  编者按:癸巳遁隐,甲午奔腾。尽管西历通行于中国已逾百年,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除夕之夜,高堂居上,子孙团坐。大毛、二狗、三丫、四柱,《一个都不能少》,“让红包飞一会”是长辈切切的祝福。而庄严的祈福仪式,则是对来年《私人订制》的祝愿。如果给中国人的“幸福”一个定义,那这便是。这一刻,《人在囧途》的疲倦、事业不顺的《黄金大劫案》、《致青春》的哀伤……都消失在喜庆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正月初一的早上,你看,迎来新年的人们个个神清气爽,开门纳客,却也《非诚勿扰》,像精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一样精心经营着《社交网络》。这就是春节之于中国人:任《岁月神偷》偷去年华、偷去事业、偷去财富,春节一到,便孕育出新的希冀来。

  中新网北京1月30日电 题:归乡与望乡:异乡客的除夕“集结号”

  作者:马学玲 刘甦

  今日,是农历癸巳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过后,时间轴承将滚进甲午马年。作为承前启后的“轴点”,除夕,这个始于先秦时代的节俗,至今依然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这天,回家,守岁,成为千百年来亿万国人约定俗成的隆重仪式。

  然万水千山,流离播越,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迁徙大潮的返乡,又谈何容易。今天,或带着缱绻的乡愁在下班的路上狂奔,或端着一碗泡面在归乡的车上守岁,抑或煮上一袋速冻水饺在远方的租室望乡……在焦灼或哀默中,异乡客渴望一份从容,一种归属。

  一顿团圆年饭的代价:花掉近半个月工资

  “平时从兰州市内包车回家不到300元,这次司机竟然跟我要500,还说这已经是看在熟人的份上了。”在上海一家美容美发公司上班的李艾艾向中新网记者大倒苦水。

  身为36.23亿人次春运大军中的一员,同大多数人一样,李艾艾也曾尝试着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尽管委托多人同步使用网络、电话订票,但最终未能如愿,已两年没回家过年的她只好“下血本买飞机票”。

  “从单位打车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近100元,机票1682元,从兰州中川机场打车到兰州市内近100元,从兰州市内包车到榆中县中连川乡农村老家500元……”为了赶上今夜的团圆年饭,李艾艾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工资。

  尽管花费不菲,但在李艾艾看来,老板能允许她除夕上午就回家已是万幸,“因为除夕上午店里生意很好,很多同事要坚守到下午才能回家。”

  确如其言,在今年“除夕不放假”的放假安排之下,虽然多数公司约定俗成除夕放假或放半天假,但也有一些公司及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方案,让员工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

  受此影响,在一票难求的春运大潮中,异乡客的归乡路变得更为艰涩。除却路上的狂奔之苦,回家成本也因此更为高昂。和李艾艾一样,为了赶上除夕夜的团圆年饭,一些“请假困难户”不得不购买近乎全价的机票。

  日前,一则“图揭春运成本:花费2000仍赶不上年夜饭”的报道引发关注。新闻当事人“小姚”就职于北京一家事业单位,请假十分困难,从北京到贵州黔东南州,不得不选择“飞机+包车”的回家模式。

  在一票难求的情势下,一些人不得不选择“购全程票、中途下车”这种“曲线回家”的方式。譬如,从北京回长沙的刘英,不得不购买一张北京到广州的车票;而从北京到安徽的林峰,则抢到了一张开往上海的车票。

  一个人的除夕夜:在车上守岁 为梦想留守

  与除夕夜赶到家的异乡客相比,张健表示自己“更加悲剧”。这名供职于北京一家新闻网站的小伙,去年就因“一票难求”放弃回家,而今年,他将人生第一次在火车上守岁。

  “新闻网站需要24小时更新,我们部门一共就三个人。我要是提前走了,我负责的频道就没人更新了。”就这样,经过惨烈的抢票大战,张健网购了一张除夕晚上开往武汉的火车票。

  这是张健上班后第一次回老家过年,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今年除夕他只能在火车上独自一人守岁。他指着办公桌上的两盒泡面和一打火腿肠,有点自嘲地说,“这就是我的年夜饭,有肉有面,很丰盛吧?”

  张健告诉记者,到了武汉之后,还得转坐3个多小时的班车,一切顺利的话,也得大年初一下午才能到家,若路上稍有耽误,就得在武汉住宿一晚。当被问及为何不休年假时,他很无奈地表示,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年假与此类长假一起休。

  而与上述虽历经波折但终能回到家的游子相比,那些春节仍漂泊在外的异乡客则更令人唏嘘。

  虽然从北京到老家河北不过是一小时的火车车程,但因工作需要,李建新被安排在除夕夜值班。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二次除夕夜只身在外,第一次还是7年前刚刚步入社会,同样也是因为忙碌的工作。

  “今年是在新家过的第一个年,而且妹妹已经出嫁,除夕夜只有年迈的父母在一个并不熟悉的环境度过,这是我最感亏欠的地方。”李建新说,虽然年初一清早就可以赶回家,但除夕夜不能陪父母,总觉得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城镇化中的“回家焦虑”:破题更需“文化融入”

  在以“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于春节团圆有着特殊的情结。当“常回家看看”还无法实现的时候,“过年回家”成了异乡漂泊的中国人对这个古老节日的最现实期待。

  然而,当背井离乡的“流动人口”高达2.3亿的如今,中国人“家”的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时间和距离的阻隔,普通人的春节团圆梦变得艰辛甚至落空。

  “我清楚的记得,曾经的除夕是要贴对联、包饺子守年的。如今,过年回家都变得如此不易,不知道是什么赋予了‘传统’的不可执行。”有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无论是慌乱中充斥焦灼的归乡,还是无奈中夹带哀默的望乡,每一年除夕由亿万人主演的“千里大还乡”,在点燃国人乡情的同时,也牵动着国人对于传统消逝的缅怀。

  每年春节期间,网络上都不乏对春节放假制度的抱怨之语,对于春运“不公”现象的吐槽之声。但是,当传统遭遇现实,当文化遭遇制度,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执着”,似乎只能在欣喜与无奈的心情中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向中新网记者谈道,在中国城镇化大潮中,流动人口的激增让“春节返乡成为化解城乡文化壁垒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中,都是‘原子式’的个人,彼此充分尊重隐私,导致人和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异乡客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融入的壁垒让他们难以找到‘家’的感觉。这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也不利于共识的形成,整个社会将越来越走向分散。” 钟君说。

  正如专家所言,在城镇化进程中,当传统与现实遭遇“两难兼顾”的困境时,更为深层的文化融入,也许才能化解异乡客的春节回家焦虑。(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