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晨报:四分钱处方何以引热议?

2014年02月11日 13:3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2岁多孩子出红疹,医生开了4分钱处方——4片扑尔敏,孩子服药后不到半小时病就好了。此事被披露后,网友纷纷赞叹“业界良心”。记者联系到当事医生——河南省直三院儿科医生秦瑞娟。“这个处方对我们来说太平常了”,她说,“每次给人看病,我想的是尽可能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2月10日《河南商报》)

  “4分钱处方”能够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和不吝溢词的称赞,真正感叹的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小处方也能治病。“4分钱处方”将“大处方”与“小处方”反差,最大化到了黑白分明般鲜明对比的地步。与治个感冒动辄上千,“4分钱的处方”都不够打印的纸钱,诚然弥足珍贵。

  赞扬

  处方背后的医者仁心

  一些医生不仅收受红包、大吃回扣、索要提成,且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医疗过度,莫说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连最起码的职业情操都没有,让患者十分寒心。而“小处方”医生秦瑞娟不仅“能吃药就不打针”,而且“尽可能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怎不叫患者追捧?“小处方”中自有大境界,折射出医生高尚的职业操守。

  “小处方”医生受追捧,也寄托着公众对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热切期盼。如今公立医院趋利化严重,以药补医、医药提成等导致医院过分看重经济效益,治病救人从医生的神圣职责,沦为医院赢利的手段,许多医生在检查越多、开药越多、收入越多的刺激下,不得不开大处方和“天价药”,搞过度检查和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因此,公众颂扬每个“小处方”医生,都是对医疗机构看病难、看病贵的无奈控诉,都是对更多“小处方”医生的热切呼唤。

  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重视这种控诉和呼唤,打造更多“小处方”医生成长的制度土壤。要知道,处方体现的是医生对患者的关爱,承载的是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对医疗机构而言,应用制度保护“小处方”,引导和鼓励医生通过技术“吃饭”,通过温情服务赢“粉丝”。将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患者口口相传,社会效益好了,赢得了满堂喝彩,同样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何勇海

  评判

  只能靠制度来选择

  “4分钱处方”中孩子的病症,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的处方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医生个体对医术的理解之外,更多的还是基于价值的本能选择。个案之所以能成为个案,恰恰是个案医生对医疗伦理最朴素的坚守:给病人看病,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平时给病人看病,根据病情开检查项目,不开大处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差不多是每个从医者入门时就该掌握的最基本常识。换言之,“4分钱处方”的医生能做到,其他的医生理应也能做到。遗憾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医生的选择,而非医疗的选择,徒具标本意义。

  “4分钱处方”因极其正常而“不正常”,才令人无比关注,其后恰恰是当下医疗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过度医疗与高价医疗扭曲了医术应有的伦理与价值。如,输液依赖、抗生素依赖,不只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负担,客观上也加剧了群体的健康风险。又如,小病大治,用药与医疗耗材,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更是赤裸裸地搜刮患者的钱包。

  从主观意愿上,医生可以基于自身对医疗伦理与价值做出选择,但是仅仅基于个体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医生从业更大的影响,来源于医疗体制与医疗机构的价值取向,“大处方”与“小病大治”之类的,所呈现出来并非只是医德的沦丧,而恰恰是看不见之手的绑架与操控。

  花小钱治大病并非不可能,只是这样的选择更应成为一种制度的选择。一方面,应让医疗回归公益性轨道,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投入,矫正医疗服务商业化。完善、革新药品定价机制,切断附着在药品生产、销售与采购上的利益链条,扶持普通药物生产,给“小处方”的选择创造环境。另一方面,应逐步实现“以药养医”到“以技养医”的机制转变,让医生靠技术与服务获取正当价值,赋予医生以应有的独立性,给“小处方”的选择拓展空间。

  房清江

  建议

  医疗机制应给予支撑

  一些东西偏离了正常轨道,不正常时,人们便会去关注、去起哄。对于“小处方”,也是如此。其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医院大处方、乱检查等医疗怪象的一种不满。虽说各地医疗主管部门对“大处方”说不,如果医生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医疗机构将对其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等,但有多少地方落实到位了?且不说查处开“大处方”者,只要不包庇就不错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开“大处方”、过度医疗,人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医生,说是医生的医德败坏。诚然,其中不乏医德败坏者,但开“小处方”者也不乏其人。如常州徐莉医生的“一毛钱处方”、成都聂英医生的“9分钱处方”,泰州葛永祥医生的“8分钱处方”……之所以有些医生不开“小处方”,更多的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试想,在医院下达“创收”任务的背景下,缺乏刚性制度监管的保证,推行良好的医德医风者不仅无法生存,还会被打入“另类”,成为“走廊医生”,谁敢再开“小处方”?

  “4分钱处方”的出现,不是源于医生的医德医风的匡正,而是源于医疗机制的创新。试想,如果秦瑞娟所在的医院有“创收”任务,她至少会为了拿回自己的工资而开“大处方”;不然,她怎么生活?可见,要推广“小处方”,必须完善医院医疗考核机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使医生的高尚医德的弘扬有制度支撑。否则,想要让“小处方”遍地开花,可能是白日做梦。

  玫昆仑

  提醒

  有的小处方 背后有噱头

  一张“小处方”激起千层浪,赞誉之声有如潮涌。诚然,有些“小处方”能代表医者仁心,但有些“小处方”却难以恭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前两天,笔者前往江苏省东台市区的一家大医院就诊,亲身体验了一把“小处方”。与以往不同的是,医生不是按需开药,而是在算账开处方。尽管医生一算再算,但这处方还是没有通过审核,发回重开。原来,自药品零差价后,医院进行了“小处方”的设计。对每张处方的药物用量和价格都作了明确规定,而且价格与用量只要有一项超标就会被发回重开。医生一脸无奈,只得“操刀”剐割,因所开药物价格高,只能在药量上动脑筋,最后医生只得开了三四天的量来通过“小处方”审核。

  笔者找到审核处方的医生,其强调这是执行院方和医改办的要求。辗转又找到药房主任,他还算诚实,道出其中缘由,医院通过“小处方”迫使患者多去医院,从而多赚取挂号费。因“小处方”不能突破,药剂师给笔者出了个主意——再挂一次号。看一次病岂有挂两次号的道理?

  一路下来,总算弄明白这“小处方”里的名堂。其实,“小处方”并非医生的“刀”不快了,既然零差价,那开多开少于医院、医生并无多大意义,倒是这“小处方”能给医院、医生带来实惠。自从零差价以后,这家医院每次的挂号费调整为10元,“小处方”就是盯住这挂号费。说来可笑,偌大个医院咋对这10元挂号费感起了兴趣,竟还动起了歪脑筋。但联系药房主任的“苦衷”,再细算这笔账,这“小处方”给医院带来的挂号费确非一个小数。该医院每天的门诊量为3万左右,若其中有30%是小处方所增加的门诊量,那其给医院所多带来的挂号费近10万元,这一年下来就是三四百万。这或许就是医院热衷“小处方”的根源与动力所在。

  崔恒清

  ■三言两语

  ●无论处方大小,希望医生们可以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找到既经济又实惠,同时也科学合理的处置办法。

  ——赵坤仑

  ●本来很正常的事儿,在大处方、过度医疗泛滥的当下,才显得引人注目啊!

  ——左俊佳

  ●“4分钱处方”居然成了新闻,没别的,物以稀为贵呗。

  ——牛俊

  ●只有“小处方”从个例变成惯例、成为常态,患者的经济负担才能真正减轻,才能破解看病贵、看病难。

  ——欧阳刚

  ●用最简单的检查确诊,用最少的钱治好病人,这应该是每一个医生一生的追求。

  ——张阳明

  ●“4分钱处方”真乃一剂“良心处方”!小处方也能治好病。

  ——田军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这种“小处方”像一阵清风沁人心扉,值得大大宣扬。

  ——张少民

  ●如此具有大医情怀的医生何其少哉?

  ——李洪涛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