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表委员关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03月03日 09:2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上海代表团抵京。 新华社记者 张铎摄

  两会聚焦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

  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自3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正式施行。其中对8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并且废止了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相关的两部行政法规。

  有观点认为,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行政法规或部分条款,要么完全废止,要么及时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具体体现。

  如何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制度自信是“地基”

  一味地照搬,只会“水土不服”

  此次国务院对有关行政法规进行清理,新华社在发布消息时提及,依据是“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公司法的决定”。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委员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应该着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这一天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当代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基础是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周文彰委员说,“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治理体系,反而会因‘水土不服’而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核心价值观是“导航仪”

  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每一次颁奖盛典都掀起一股热潮,这些普通人身上蕴藏的家国情怀、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往哪里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导航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吸收几千年传统文明成果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共识和理念。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当下实际提出的具体目标,符合社会前进方向与民众期望,可以引导国家治理走上正确的航道。”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委员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特别是要贯穿到社会治理政策和体制创新之中,”周文彰委员说,“一个地区和部门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必须首先考虑社会责任和长远影响,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及代与代之间的公平。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民主程序和法律规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要用心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考虑到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合法经营、诚信守约。”

  稳扎稳打“立潮头”

  由“管理”到“治理”,主体发生了变化

  2月28日,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发出《关于规范生育证件办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取消“一孩”生育审批,变行政审批为主动发放,变生育证明为服务承诺,变生育管理为健康服务。同时,简化规范“二孩”《生育证》办理。

  来自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游溪镇中心小学的赵雪芳代表也发现,基层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办个证要跑好几趟,还要看人家的心情。现在提倡‘一站式’服务,严格按照程序来”。

  侯欣一委员说,现代社会结构非常复杂,治理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委员说,由“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但主体发生了变化,“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是市场,是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每个公民。着眼于中国现实的问题看治理,主体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力与责任。作为政府,要关注怎么简政放权,让市场主体起决定作用”。(本报记者 王国平 罗 旭)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