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析申报科研经费的江湖:精力不在学术在项目申请中

2014年10月17日 15:1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科学技术部党组通报,来自5所高校的7名教授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科研经费腐败刺眼地再现在公众眼前。

  北京一所高校的实验室中,几名年轻面孔的硕士生、博士生分坐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电脑与仪器发出嗡嗡的响声,散发出的热气使室内的空气变得有些混浊。

  张强(化名)是一名研三的学生,在这间实验室中,他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时间。教授套取项目资金的新闻,热度并未只在实验室中维持多久便无人提及。在他们眼中,项目经费就像一台提款机,可以负担他们为导师打工的工资,也可以负担导师的日常生活开支。

  教授在申请项目中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朋友圈,在彼此的支持中,共同瓜分了科研经费这块蛋糕。看似纯粹的科研项目,已然成为一个圈内人自己的江湖。

  潜规则

  吃住行都管

  亲戚当会计

  午后,某高校一间不大的实验室中,张强慵懒地坐在座位上,面前的电脑中,未完成的项目催促着他。他的周围六七名同学已进入了工作状态。“这个项目快要结项了,老板催得紧。”

  张强口中的“老板”,便是指他的研究生导师,“在我们眼里,老板很神秘,他们中有一些人既当老师又开公司,老板得到项目和经费,付给我们工资,读研的几年其实就是给他们打工做项目,所以我们都管导师叫‘老板’。”

  张强所在实验室主要做软件产品,所做的项目中,包括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为国家科研项目,纵向项目则为与社会上的公司合作的产业项目。“横向项目一般都在实验室做,纵向项目是要到对方公司上班。有的博士生补助与工资一个月能达到四五千块钱,甚至更多一点,但是绝大多数的钱还是在老板手中。”

  “不管多远出门都要打车,报销一些油票那就更不用说了。”张强说,老板日常的吃住行几乎不用花自己的钱,都会从项目经费走账。“住酒店、吃饭、出行,这些钱都可以报销,报销中当然要写是因为项目所需要,但是没有人去调查具体每一笔支出的时间地点与这些科研项目之间是否有关联,这已经成了潜规则。”

  张强所在的实验室中,有一名专门管理财务的会计进行项目费用的管理统计,“这名会计是老板的亲戚,有的老板会用亲戚,有的会用自己最信任的学生当会计,说是会计,其实他们都得听老板的话。”

  除了国家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合作项目,张强还要在实验室中做不知出处的项目,而这些都是老板在外接的私活儿,“老板跟我们说是科研实践,但是这种事儿谁都明白。这两年多时间做了数不清的科研实践,横向项目、纵向项目、科研实践几乎没有停止过。”

  关系网

  大佬躲幕后

  台前拼立项

  在张强与同学的眼中,老板也并非没有层级,老板中分为幕后的大老板与台前的小老板。

  张强只有一两次见到过大老板,幕后的大老板极少来到实验室,都是学界资深教授,掌握着很多的核心资源,他们的名字在所在学界几乎无人不知。而实验室中的中坚力量则是大老板带出的博士生,“他们毕业留在了实验室,有的现在已经是研究员、教授,可以带研究生了。这些小老板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

  实验室中曾经发生过一次小老板间的明争暗斗,两名研究员各自负责一个项目,共用一间实验室。实验室是从租用学校而来,研究员需要负担其中产生的水电、办公、机器维护等费用。两名研究员在支付电费时发生了争执,“一个说要平分,一个说他用得少,不能平分电费,就吵起来了,最后还是大老板做了调停。”

  实验室中的劳动力,则是张强与那些还在读的研究生,他们几乎都是小老板的学生。“实验室里干活的都是学生,副教授和马上要毕业的博士一般负责盯着学生干活儿。出站的博士后就可以自己独立申请项目。”

  张强的一位师兄,在博士后出站后就开始申请项目,项目的经费从5万元至20万元不等,虽然手下没有学生帮忙,但是这些项目他一个人完全可以应付,项目经费也可以支撑他平时的生活,“在这个圈子里,许多人在博士或是博后毕业之后,他的精力就不在学术中,精力都在项目申请中,因为有了项目就有了钱。一个师哥曾经告诉我,他读博士不为别的,为的是以后留在实验室能够申请项目得到经费。”

  “实验室里就是一个树状结构的关系网,一个大老板与几个小老板,还有一群打工的研究生。”张强说,这样的模式在理工科中尤为突出,老板们租下实验室,负责学生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同时要负担实验室中的一切开销,“这些老师自负盈亏,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老板。”

  预决算

  经费须花完

  老板一言堂

  张强目前所做的项目,便是由他自己主写的项目申请书。张强的导师在大老板处得知了一个国家科研项目准备立项,便找来张强,由他来写一份科研项目的申请书。

  从项目的背景介绍开始,实验室针对该项目前期所做的准备与人员构成成为张强申报的重点。“这些是让评审认为,我们有这个实力去做这个项目。”

  申请书的另一部分重点则是为了做好该科研项目,实验室需要有场地、人员、设备等经费支出,这些预算的明细都要写得十分清楚。

  高端路由器、打印机、电脑……都出现在预算的明细中,预算中列出的价格都是市场中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一个高端的路由器就要三四万块钱,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老板需要我们这么写。”

  项目持续时间近一年,再有一两个月便临近结项,预算中所列出的高端路由器未见踪影,打印机、电脑使用的也是实验室中的旧机器,“马上就要结项了,那个高大上的路由器,我连个插座都没看见。”

  让张强看不懂的是,项目申请到手后,所申请的项目经费在项目中必须花完,成为项目审查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个一百万元的项目,在结项的时候,经费没有花完,那么审查的时候就说明预算有问题,下次再申请项目就没法申请到那么多钱了。”

  项目申请书中,还要对该项目做出远景描述,而在张强看来,远景描述与申请书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部分一样,很多都是并不扎实的研究基础。“而这样的申请书,很难能做出像样的东西。”

  一名刚刚出站的博士后告诉记者,博后出站便留在了实验室工作,他曾经为老板多次写过项目申请书,而项目中的预算与实际支出却大相径庭。“付给学生廉价的工资,项目中费用的使用权掌控在老板手中,又没有有效的监督。”

  朋友圈

  互相要捧场

  排他性极强

  张强曾经与导师参加过一次在外地举办的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学术年会,年会中,学界的大佬纷纷出席。“很多都是名气很大,高山仰止的那种。”

  在张强看来,年会更像是一次聚会,每年的会议都由几所知名院校轮流主办,“不是在你那儿,就是在我这,他们的圈子也比较封闭。”张强说,每年有关某个领域的科研项目经费是一个已经分配好的数额,好像一块蛋糕,分掉蛋糕的几乎都是年会圈子里的老板。“年会就像是一个联络处,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授们连在一起。”

  在一名留在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看来,混好圈子是保证项目能顺利通过的重要条件。在一所高校申请的项目中,其余几所高校权威的专家便会成为项目评审中的专业评委,他们掌握着项目能否通过的投票权。“在项目评审中,圈子中的专家都会给对方行个方便,在其中投上赞成票。当自己有项目评审时,如果对方是评审,作为礼尚往来同样会让自己拿到项目,这就是圈子里专家的江湖。”

  项目申请书完成后,便会进入最为重要的评审阶段,评审的专家中,有三两名专业的同行,还有几名则是此行业以外的专家。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经常出现,在具有专业性的同时,又需要内容能够尽可能通俗易懂,让外行人听懂,从而投票。该博士后认为,国家对于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许多领域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并未缩短。“不认可这种做法的专家,则会被这个封闭的圈子边缘化,渐渐地就没有项目可以拿到。拿到项目的人,会将多少经费投入到科研中,又是一个让人怀疑的事情。”

  在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科研领域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申请者为通过立项,有时会列出不需要的设备开支,最终导致闲置浪费,甚至存在购置设备以次充好等问题。为了得到项目要对设立部门、评审专家进行公关,导致一些科研项目失去了纯粹的性质,成为某些研究者的致富手段。(苏文洋)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