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象局局长: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主因

2014年11月24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11月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闭幕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该报告是对IPCC先前相继发布的三个工作组报告成果的高度凝炼与综合,包括气候变化及原因、未来气候变化与风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等内容,反映了近年来科学界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认知与理解。由于IPCC报告具有很强的政策相关性,这次报告的发布将对国际气候制度谈判走向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产生重大影响,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很好的科学基础。

  一、近百年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在全球气温升高、海洋变暖、冰雪大范围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等诸多方面。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85摄氏度,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1971—2010年间,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90%以上储存于海洋,造成海洋上层变暖。自1971年以来,全球冰川普遍出现退缩现象,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储量减少,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十年3.5%—4.1%的速率缩小。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平均每年上升1.7毫米。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事件减少;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热浪发生频率更高;陆地区域的强降水事件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变全球水文系统,影响到水资源量和水质,加剧淡水资源缺乏。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利有弊,但总体以不利影响为主,其中小麦和玉米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更大,平均每十年分别减产约1.9%和1.2%。气候变化改变了部分生物物种的数量、活动范围、习性及迁徙模式等,部分陆地区域的物种平均每10年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分别推移17公里和11米。气候变化引起海洋酸化,影响海洋生态,还恶化了已经存在的人类健康问题,导致一些地区与炎热有关的人类死亡率的增加。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在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驱动下,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上升,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750—2011年间,人为累积二氧化碳排放达到20400亿吨,其中近一半为近40年所排放,47%来自于能源供应、30%来自于工业、11%来自于交通、3%来自于建筑。IPCC综合报告认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影响气候,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

  二、温室气体的继续排放将导致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加剧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即使人类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过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影响还将持续多个世纪,而且气温升高越明显,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IPCC综合报告还指出,与1986—2005年相比,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升高0.3—4.8摄氏度,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加;海洋将进一步酸化;全球冰川体积将减少15%—85%,9月份北极海冰范围将减少43%—94%;海平面将上升0.26—0.82米。

  未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加剧。如果不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局地温度比20世纪后期再升高2摄氏度或更高,将会减少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许多物种将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很多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健康状况将加剧。许多的气候风险将集中出现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则更多地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食物安全和农业收入的风险。

  三、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相辅相成,是减少和管理气候风险的重要途径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降低和管理气候风险的互补性战略。对于已经和即将发生的不利影响,适应的效果更为显著。但控制长期风险必须强化减缓。近期和长期减缓措施将有效地降低本世纪后期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果没有更多的减缓措施,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高出4摄氏度,即使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人类社会仍会面临很高的风险。

  如果将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以内,本世纪末温升有可能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与工业化前相比)。为此,到2050年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在2010年排放的基础上减少40%—70%,到2100年应实现零排放。

  四、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高温事件显著增多,干旱和暴雨洪涝事件频发,登陆台风偏多偏强。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1.38摄氏度,升温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热浪事件增多明显,本世纪以来更为突出,平均每年高温面积占全国27.4%,超过常年两倍。我国年降水日数减少,但暴雨日数增加10%,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短历时暴雨增多增强。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加剧,1997年以来,东北、华北和西南平均每年中等以上干旱日数,比之前分别增加24%、15%和34%。登陆我国台风比例显著增加,尤以近十年最明显。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8个台风登陆,其中有一半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一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将产生严重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近30年,因热量资源增加,我国南方双季稻可种植北界北推近300公里,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20—200公里。然而气候变化也使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降低1.27%、1.73%和0.41%。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有1800—32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影响,占播种面积12%—22%,且受旱面积不断增加。气候变化还导致作物生育期提前,生育期缩短,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

  水资源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上世纪中叶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东部主要河流径流量减少。冰川退缩使青藏高原七大江河源区径流量变化不稳定。气象灾害频发降低水资源可利用性,导致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南方出现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现象。

  生态安全:气候变化也是我国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物种迁移的重要原因。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东北黑土和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东北黑土流失面积27.6万平方公里,黑土层以每年0.3—1.0厘米速度剥蚀;草原植被生产力显著降低,植被类型发生不可逆的改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降低,林火灾害范围和频次加大;物种分布范围改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物种消失。

  环境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大气和水环境的影响日趋显著。2013年我国74个城市大气PM2.5浓度平均为每立方米72微克,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多,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7倍多。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加剧,不利于水体污染物的扩散和消除,并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了蓝藻暴发等严重污染事件。

  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风速和风向影响风力发电,华北北部和东南沿海风速以每十年0.3秒/米的速度减小,风机发电量降低;1961以来,我国日照时数总体下降,特别是在夏、冬两季和华北平原,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受到制约;河川径流变化影响水电安全运营。气候变化对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能源消费,气象灾害对能源生产和运输,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重大工程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国防和战略性工程安全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气温升高将造成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普遍退化,严重威胁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三峡库区和上游区域发生的超标准洪水,会加大水库防洪、调度和运营风险,频发的暴雨事件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大坝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俄输油管线、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环境事件。

  经济安全: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造成我国经济损失不断增加,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年均达到1.07%,是同期全球平均(0.14%)的7倍多。随着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风险将日益增加,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也会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安全。

  五、高度重视气候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气候变化及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选择。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我们深入认识把握气候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状态。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安全,气候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体系中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需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在战略高度上更加重视气候安全问题,并将气候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时期,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影响与风险,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计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发挥行政管理在推动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实践中的作用,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各界的文化建设,加强公众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培训,加强国际间、部门间、机构间的多渠道、多层面合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