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习近平抵印尼 新时期亚非合作期待“中国主张”

2015年04月22日 08: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习近平抵达雅加达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来源:央视新闻

习近平抵印尼新时期亚非合作期待“中国主张”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于4月22日凌晨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并将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中新社发 顾时宏 摄

  中新网北京4月22日电(张尼) 在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之后,当地时间4月2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应邀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习近平将如何阐述新时期的万隆精神,又将提出怎样的亚非合作新主张,备受关注。

  万隆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为纪念亚非会议(万隆会议)60周年及“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4月19日至24日,印度尼西亚政府在雅加达和万隆两地举办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为主题的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印尼政府已邀请109个亚非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代表与会。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60年前的万隆会议标志着新兴的亚非国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当时这些国家的声音虽然还不强,但形成的万隆精神在会议后很长时间对国际关系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大使周刚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

  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认为,亚非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是亚非民族解放事业的助推器,是不结盟运动的催化剂,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孵化器。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万隆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依然对国际关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对中新网记者表示,“60年过去了,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最基本的东西仍存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仍然是少数大国拥有更多发言权,因此万隆精神在当下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刘贵今强调,当今的国际关系中还存在着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现象,有些国家动不动想通过武力干涉实现本国的地缘政治目的,这些做法违背了万隆精神。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的亚非国家来讲,维护万隆会议的基本原则仍十分重要。

  亚非合作期待“中国主张”

  据中国外交部此前介绍,习近平将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就新形势下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阐述中方主张和立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强调,60年前万隆会议上达成的十项原则,更多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是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未来,广大新兴国家如何通过合作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合作共赢,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他预计,习近平此次将会对新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有所倡导。

  周刚认为,60年后的今天,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各种矛盾不断爆发,交织在一起,亚非国家面临着新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此,他强调,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及外部局势变化,广大亚非国家有着统一共识——只有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而本次的亚非领导人会议将会体现这一点。

  在刘贵今看来,此次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将受到各方期待。他认为,中方会进一步阐释对于当今亚非合作理念的理解,以及促进和带动亚非合作的新举措。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理念有望被进一步突出,同时中国也应借此机会向外部进一步展示:尽管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一些大国建立在战争和掠夺基础上的崛起,中国发展欢迎其他国家‘搭便车’,同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刘贵今表示,在习近平讲话中,如何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有望得以体现。(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