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贫困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群像:耕耘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

2015年07月01日 20: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他们的面容总刻着经年的风霜,却精神饱满。

  他们的话语总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

  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年华,在艰苦、边远的土地上奋力描摹着人生的画卷。

  那里离繁华很远,却离他们的理想很近——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们,用汗水滋润着辽阔而苍茫的土地,以梦想为翅膀,带领乡亲们飞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无悔坚守,换一次平凡生命的怒放

  马家窑文化遗址静静地坐落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城通往洮阳镇阳屲村的路上。

  5000多年前的彩陶上描绘的丰饶景象未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红泥土遇水便流失,山区缺少田地,过去的阳屲村,户户都是黄土房、烂泥墙。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啃下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刚上任村支书的瓦广吉最先抓起了种树保土、修建梯田的工作。如今,进村山路上种满了茂密的树木,步履已经有些蹒跚的他,自豪地指着一片一片的林木告诉记者:“这些是我带着种下的,还有那儿……”

  梯田保住了水土,生活就有了门路。山间田里,苜蓿花、蓖麻花、油菜花连成片,地里的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正等待着成熟收获。从牲畜养殖、食用菌种植到中药材种植贩售,瓦广吉一步步拓宽了阳屲村的致富路。经过自己先行的种植研究,他发现阳屲村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合药材生长,还试验出了药材套种技术,让全村土地产值翻了一番。

  阳屲村的三个合作社分布在山的两边,40年来,瓦广吉往返于山路间,对全村142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为每家提出精确化的发展建议。

  砖瓦房盖起来了,自来水引上山了,坡上树也苍翠葱郁了,家里挖了储水井,再也不用挑水走几十里地了……让家乡旧貌换新颜的村支书也老了。

  已经干了40年村支书的瓦广吉想“让贤”,可老百姓就是不答应——过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坚信,瓦书记是脱贫致富的带路人、建设家乡的主心骨。

  人们记得,搞生产建设时,老支书从来都是抢在最前面,挑了两个担子,背上还要再背一筐,落下的腿疾和腰椎间盘突出让他已不如年轻时那样精神抖擞。

  “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已经70岁的瓦广吉说,“值,特别值。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干下去。”

  在距阳屲村约400公里外的青海省互助县,53岁的曹继财更是用带病之躯兑现了为村民办实事的承诺。

  2011年,他开始担任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口子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被查出患有胃癌。

  生病前,身高1.73米的曹继财体重超过80公斤。经过10次化疗后,如今只有45公斤的他不得不拄拐支撑身体,用大量服用镇痛药来缓解病痛。

  “只要能动弹一天,我就得为村里的事情操心!如果不能为村民们办点实事,我这个书记就白当了,就对不起大家。”他说。

  口子村距离县城约12公里,海拔2600多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曹继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

  2013年,当曹继财拖着虚弱的身体在县交通局申请村道路硬化项目时,交通局领导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当他忍着剧痛来到素不相识的县财政局局长面前申请资金支持时,局长被他身患绝症却一心为民的坚持深深打动……村道硬化项目批下来的消息传到村子里,乡亲们欢呼雀跃,曹继财却默默地蜷缩在家里的土炕上,一把吞下了止痛药。

  在曹继财担任支部书记的几年里,口子村一年一个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200多元。

  坐在轮椅上,曹继财依旧思路清晰:“今年村子里要动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项目负责完成,看到乡亲们过上更和谐安乐的生活。”

  高原的阳光温暖而祥和,杨柳绿叶初展,百花含苞待放。微风吹过时,曹继财临别时的话语依然在耳畔回响:“只要明天的太阳升起,我的生命仍然在阳光中怒放!”

  

  2015年07月01日 20:30:28来源:新华网

  默默付出,换一声你叫我“家人”

  夏日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杵坭乡,李子结满了树梢,城里的人们都忙着找个凉快的地方度周末,县检察院检察长鲜丽又开始下乡“走亲戚”了。

  2012年,甘孜州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泸定县检察院与杵坭乡的160户村民成了一家人,鲜丽用纤小娟秀的字体写下5万多字的民情日记。

  一个犯罪嫌疑人的父母年迈,患脑瘤的女儿即将辍学,鲜丽组织全院捐款带女孩去成都看病;检察院结对帮扶的村子里有人阻工闹事,乡亲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告诉鲜丽;康定地震后,结对认亲的“亲戚”家孩子离家出走,鲜丽带着同事冒着余震的危险爬到山上找到了孩子……

  除了铁面无私地办案子,老百姓更多地记住了她为这些小事奔波的身影。她说,在检察院里她是“检察长”,但在老百姓这里,她更喜欢听她照顾、关心的孩子叫她“鲜妈妈”、“干妈”。屋檐下、院坝里,陪着姑娘媳妇们择菜、摘桃,听老百姓家长里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自己的心也变得无比柔软。

  老百姓说,在杵坭,鲜丽像个菩萨。而在烹坝乡,人们还记住了她的干练。

  2014年4月,就着一件当地一辆货车冲关的案件,鲜丽当着200多名村民的面,在乡中心校开起了现场会“以案说法”,结合泸定县水电库区移民多、纠纷频发的情况,分析了非法阻工、超限超载、危险驾驶的违法性和危害性,给大伙上了一堂罪与非罪、起诉与不起诉条件的普法课。

  扎根甘孜25年,来自重庆的鲜丽如今有了明显的当地口音。年轻的容颜早已不再,她说:“当我老了,还能告诉自己,那片最贫瘠的土地,是我用汗水滋润过的地方,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被群众当成家人的,还有用真情默默付出,真心为百姓做事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的支部书记何国祥。

  乡亲们说,这位“药材大王”当初为了让大伙一起富起来,就像劝亲戚一样苦口婆心地挨家挨户做工作,硬是把全村100多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带成了走南闯北的药材商。更可贵的是,这位藏族村支书不仅有带大家挣钱的本事,还让村里7个不同民族的老百姓相处得如同一个大家庭。

  每年一到正月初六、八月十五,郑家庄的民族文化广场上,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藏族跳起“锅庄舞”,白族跳起“霸王鞭”,傣族跳起“孔雀舞”。在外经商、打工的乡亲都会准时赶回村里,参加一场“众筹式”的聚餐。汉族、藏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家家户户凑份子做饭,毫无生分感。

  掏自己的腰包借钱给村民养奶牛,发动乡亲们为家庭困难的村民捐款就医,贡献出自己多年来经营的人脉和资源带着乡亲们做生意,用“一碗水端平”的方法处理矛盾纠纷……何国祥用真诚和耿直打动着每个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我们就认他当自家人!”村民郑晓东说。

  [page title= subtitle=]

  2015年07月01日 20:30:28来源:新华网

  汗水“筑梦”,作别“等靠要”的日子

  15年前,西藏拉萨仁钦蔡村,44户中有41户低保户。2011年,当45岁的达娃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时,全村每年只有7233元的集体收入。

  “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甚至做梦都在想怎么能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达娃说。

  过去,村里的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色拉寺脚下的一排简易铁皮出租房,他寻思着盘活资源:拆掉简易房,办起洗车场。

  在扶贫部门的支持下,2012年6月,仁钦蔡村“扶贫洗车场”开业,当年年底就为仁钦蔡村每家每户分红1500元。如今,扶贫洗车场已带动11名村民就业。

  达娃的点子远未停止:建起“扶贫超市”、办起“扶贫出租屋”……如今,全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达到21个,2014年每家每户分红超过4000元。

  有了稳定收入的村民开始主动向国家申请退保,如今全村的低保户仅剩5户,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房子。“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咱不能再‘等靠要’,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路才走得远,走得长。”达娃说。

  在革命老区江西,另一位少数民族干部——“山哈”书记兰晓珍将脚印嵌满了浸透着先辈们热血的红色土地,用14年的光阴,带领4000多名畲族乡亲告别了贫穷的过去。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在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山哈”们祖祖辈辈都在贫困线上挣扎。

  2001年,初来龙冈的兰晓珍为了尽快摸清现状,用一年的时间把全乡144个村民小组220多个自然村跑了个遍。

  桐子窝村只有10多户人家,唯一的出路是一条15里不成形的羊肠小道,肥料运不进,东西运不出,只能肩挑背扛。村里全是土坯房,家家户户空荡荡,2002年上半年兰晓珍到这里调研时,眼前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他。在龙冈,还有60多个自然村的情况与这里差不多。

  兰晓珍痛下决心,从改变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做起。

  为了筹集基础建设资金,他开始四处奔波,跑项目、拉赞助,用真情唤来了各方支援,先后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亿多元。

  老街拆迁完成了,自来水厂、农贸市场建起来了,村村通上了水泥路,消灭了“无电村”,水利设施大幅改善,如今的畲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大大改观。

  为了让乡亲们的日子有盼头,兰晓珍又带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马,坚持每年举办十多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瞅准了地理优势和“红色历史”,龙冈主动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如今的龙冈已经赶上了全县发展的步伐,全乡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705万元跃升到现在的5亿多元;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31元跃升到现在的1万余元。

  “啊呀嘞,龙冈有个好书记,哎,跟俺老表心连呀心,哎呀,齐心合力谋发展,哎呀,同志哥,畲乡面貌日月新。”山歌里的“好书记”兰晓珍依然没歇气。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去努力,怎么对得起父老乡亲?”望着一幢幢新房,兰晓珍锁着眉头,嘴角上扬。(执笔记者:吴光于;参与采写记者:张文静、荣启涵、顾玲、张进林、曹婷、张京品、吉哲鹏、赖星)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