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

2015年12月31日 05: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

  ——写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之年

  (一)时间勾勒新的年轮,刻下生命前行的足印。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为世界留下了什么,历史又将记住我们什么?

  这是一份令人感慨的出访行程表。在联合国总部三天两夜行程,六场多边峰会、八场双边会见、两场重要活动,转场时间最短仅三五分钟;9位、13位、5位、17位——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4个时段,通过双边会见、早餐会等形式,会见了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一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跨越赤道南北,到访14个国家,参加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涵盖亚、欧、北美、非四个大洲。“大道行思,取则行远”,行程表背后,是中国外交的新开拓、新局面、新气象。

  这是一份令人欣喜的外交成绩单。9月3日,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与中国方队一起,接受习近平与65位外国来宾的检阅;9月28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20分钟讲话,赢得15次掌声……一年来,从“白宫秋叙”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到非洲大陆万人空巷迎接“老朋友”;从深度参与解决伊朗核问题、南苏丹问题、叙利亚问题,到与各国一道致力铲除恐怖主义土壤、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协定,中国与世界进入了深度互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成绩单背后,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由落子布局而精耕细作,由多点突进而全面开花,中国外交在刚刚过去这一年继续开拓进取,取得累累硕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中国外交新理念,谱写了大国外交新华章。

  当世界为困扰自身的种种问题寻求答案时,“中国不能缺席”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者“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2016年的阳光,即将照耀我们的世界。中国的奋斗与世界的未来,处在命运的交汇点上。当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世界又将如何影响中国?

  (二)2015年,两张照片牵动人心。一张是叙利亚小女孩把镜头认成枪,举手投降;另一张是叙利亚3岁小难民艾兰溺亡,尸体被冲上土耳其海滩。

  和煦阳光并未照进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到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从恐怖分子在巴黎的残暴扫射,到尼泊尔地震造成万人伤亡,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行动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希望,也总是与忧虑相伴前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时刻,对历史的共同铭记为人类社会思考自身前途命运创造了难得契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2020年后气候变化安排两项重大全球议程相继通过,各国在走出眼前利益羁绊、共同规划未来方面迈出了新的脚步。

  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中国为世界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在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到30%,“主引擎”“发动机”地位无可替代;我们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向全世界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中国宣布一系列切实举措,彰显与世界各国一起为实现未来15年世界发展议程努力的决心;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接待多个国家领导人访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普遍共识。

  在巴基斯坦议会,30多分钟的演讲被50多次热烈掌声不时打断;在印尼万隆,与众多来自亚非和其他地区的国家领导人重温“历史性步行”;在俄罗斯莫斯科,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在英国曼彻斯特,与首相卡梅伦在酒吧畅饮叙谈……2015年,伴随着习近平主席定格下的“中国瞬间”,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推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措施和倡议,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国际问题专家古德曼感慨,中国最新的地区行动比任何人的预期都来得快,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一个大国这么有能力、这么自信了。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利益和道义上都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旗帜。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这样强调。视野更高远、心态更开阔、布局更宏大、姿态更积极、策略更灵活、措施更有力,这样的大国外交,于中国,就是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于世界,就是推动建立一个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因时而动,奋发有为。内外激荡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2015年全面推进,开创当代中国外交新时代,推动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打开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三)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60多年来,如果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外交是“1.0版”,确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角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外交是“2.0版”,确定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基本定位;那么,今天的中国外交,正在进入“3.0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建设者,在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千金只为买乡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15年,马不停蹄的行程中,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引用中国古语表达心意,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经略周边、开拓周边,成为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重点。访问“巴铁”,八架枭龙战机护航,中巴迎来双边关系发展新契机;访问越南,瞻仰胡志明陵,寄语中越兄弟情义永葆青春;访问新加坡,为胡姬花命名,阵阵馨香见证中新友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常见面、多走动”的密集互动,有力回击了一些人以“门罗主义”的旧有逻辑推演中国走向的说法,加强了周边合作、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了地区发展,把中国与周边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这几年来,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不懈探索,让今天的中国为“大国与其周边如何相处”这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悠久命题,开创了新的范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价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来自中国的这些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地区经济融合呈现“多路推进,两翼齐飞”的进取阵形。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今年早些时候曾说,“谈论‘亚洲世纪’的到来已经有25年了,现在是时候让它成为现实。”而中国,正是让其成为现实的力量。

  如何让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国,鼓起绕开“修昔底德陷阱”的勇气,找到“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的智慧,过往历史非但没有提供现成答案,相反一再出现反面案例。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希恩甚至在专著中预言,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美可能滑向一场“新冷战”。

  然而,中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展开的思考与行动,中美合作在诸多领域所显现的全球性影响,与悲观者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习近平关于中美关系的一系列论述,展现了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担当。

  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到白宫秋叙,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逐步书写国际关系史崭新一页。就连布热津斯基这位老牌战略家也不禁发出感慨:“一个当前的大国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在俄罗斯,引用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回望中俄浴血奋战的共同历史;在美国,以马丁·路德·金名言“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瞩望中美互信互利的崭新航程;在英国,以莎翁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放眼中英再度携手的“黄金时代”……这一年,习近平主席推动中俄、中美、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为当今国际关系体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稳定性。实现与各大国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三年来的中国实践为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正常运行作出贡献,也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形成了一套以哲学为引领的全方位大国战略。

  “中国谨慎地走入了大国角色”,有外媒如此评价。从周边出发,由大国辐射,从浅到深、由点到面,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开拓,推动着国际秩序朝着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没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种力量的沟通和影响中产生。今天,世界秩序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各种力量的激荡交汇之下,变革正在发生。

  “就像一个长大了的人,还穿着小号衣服,处处难受。”有人这样评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时代的变迁,经济与政治变化,已将它推到重构的风口。

  如何建设“美好的世界”?有人提出“霸权稳定论”,主张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来统领国际事务;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论”,主张各国弱化主权,制定共同的规则来管理世界;有人提出“普世价值论”,主张推广自认为“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一统天下。然而,这些理论带来的,却是近年来的经济低迷、地缘动荡、恐怖危机、文明摩擦,西方学者甚至惊呼人类正在走进“失序的世界”。

  “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今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商量着办”,简单的四个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蕴藏着中国因势而谋、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深刻思考。

  世界的事情,为何需要“商量着办”?因为经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社会信息化让整个地球安危与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一方面,“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另一方面,“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世界的事情,为何需要“商量着办”?还因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正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一家独大或者几个大牌说了算的路,走不通了。

  国际秩序的调整,游戏规则的演进,涉入其中的国家注定难以“皆大欢喜”。但正如那句蕴含智慧的古老谚语所言,风向转变的时候,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胸襟。

  有学者视2015年为“国际秩序变革年”,在这样的年份里,我们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更有脚踏实地的责任与担当。不久前,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一份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基本遵循了中国提出的“四步走”框架思路。拓展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合作路径,完善中国—东盟、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推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弘扬“商量着办”的处世之道,践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2015年,中国继续践行自己的承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把维护我国利益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年初,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华举行,全面启动中拉整体合作机制。4月,中国同广大亚非国家一道思考,如何让“万隆精神”焕发新的光彩。9月,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南南合作圆桌会、全球妇女峰会,宣布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12月,习近平同非洲50国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规划中非未来各领域合作。会上,非洲国家领导人这样感慨:“对于中方提出的倡议,我们无从补充,因为就连我们没有想到的领域,中方都已经帮助我们想到。”

  从“中国方案”到“中国行动”,世界看中国的眼神正在明显变化。时事评论家扎卡利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评析:“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见证这样真正的全球增长。在这样的国际秩序里,世界各国不再是被控制者抑或旁观者,他们将是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秩序。”今天的世界,正在朝着这样的国际秩序迈进,而中国正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有怎样的胸襟,就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说过,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阴阳平衡、尊重智慧、众生平等的理念被视为理所当然。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打量这个世界,正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哲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强不凌弱、富不侮贫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寻求和谐共存的世界观念中,不会出现当代西方关于“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冲突”的描述。当国际格局的变化为中国提供了难得机遇,凝聚古老历史文化的东方智慧,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内涵。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主动发掘中华文化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符号。

  葡萄牙欧洲事务国务秘书布鲁诺·马萨斯日前在《金融时报》撰文,认为“一带一路”将开创欧洲振兴时代,标题就是《我们都是“欧亚人”》。2015年,正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在欧洲,英国探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和“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与“一带一路”对接,德国协调建立“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机制……在亚洲,中韩推进“四项发展战略”对接,中蒙商定“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对接,中越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一年来,中国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广泛认可、深入推进,体现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制度性话语权的成果。有学者指出,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制度性权力的竞争。全球治理重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制度的确立。在公正、平等的规则下互利共赢是各国所需要的。但目前,占世界总人口七成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国际话语权与自身规模不相匹配,西方国家对于长期拥有的国际事务主导权“恋恋不舍”。唯有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谈得上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

  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提升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过去的一年,中国利用国际话语权上升的机遇,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以积极作为促进国际体系向相对均衡方向发展。西方观察家指出,“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现实,那就是中国现在可以制定规则了”。

  这个来之不易的“新现实”,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今年2月,在中国主持的联合国安理会公开辩论会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会议总时长达10个小时,10余个国家外长专程与会,80多个会员国和组织的代表踊跃发言,现场座无虚席,会议规模之大、级别之高都创下近年来安理会纪录。这个令人感慨的场景告诉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的中国主张,世界的事“商量着办”的中国方案,已经赢得广泛共识。

  有学者认为,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思想、是价值。回顾世界大国崛起历程,都曾遇到三大难题: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中国,认识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多重身份——东方文明大国、新兴大国、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成为自己,就是要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变成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表达自己,就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观念、阐明中国价值。

  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与共同追求,坚定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当代中国从自己古老的文化中汲取精华,为人类文明走向提交了一份“中国方略”。

  (六)我们处身的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小”。过去,天花病毒用了3000多年才传遍世界各大洲,艾滋病病毒只花了30多年就肆虐全球;而现在,一个新的电脑病毒,不到3分钟时间就能感染世界各地的电脑。

  在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从这样的角度考量,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必须将中国当作全球化体系一部分来治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未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正是其中之一。

  2015年是中国深化改革之年,也是扩大开放之年。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步伐,带动高铁、核电等项目迈出国门。锐意进取的中国外交,极大拓展了我国的外部发展空间,促进了与众多国家的合作,为国内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外交红利”背后,内外相连、国民相通。2015年,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关税大幅下降,进口商品降价了;持人民币“走天下”,对无数中国人来说将不再是梦想;多国调整对华签证政策,赴英国、美国、智利等国更便捷;我国与英美拓宽人文合作,互派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的机会更多了……植根人民、胸怀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外交才能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冲刺全面小康的“十三五”,需要我们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谋求中国的全面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这五个“深刻变化”,是今日中国处理国内事务不可或缺的视野。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当一些人在国际秩序问题上肆意冲撞,当一些人在朝着有损地区安全稳定的方向步步突破,当一些人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断发起挑衅,当中国需要的和平不再仅仅是“家门口的和平”,深谙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智慧的中国人明白,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成功的政治领导人必须在参与国际事务与可用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兼顾对外承诺和国内需求。”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奋发有为,其背后有对世界前途命运的自觉担当,也有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主动把握。

  (七)今年7月,冥王星向人类揭开神秘面纱。上演“星际穿越”的探测器,名为“新地平线”号。当我们能够飞跃48亿公里,触碰到太阳系尽头之时,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也呼唤着一条全新的地平线。

  过去的一年,中国在探索中完善发展之路,世界在调整中孕育全新变革;未来的一年,中国将展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征途,世界将推开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非洲有一句意义深邃的谚语:“地球并非祖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后代交由我们保管的宝藏。”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中国愿与世界一道,凝聚新的力量、激发新的变革。任仲平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