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实践十号:全副武装的功勋卫星

2016年04月06日 11:41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6日凌晨,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搭载着19项在轨试验设备,踏上了探索宇宙的征程。这是我国返回式卫星家族的第25次出征,也是自2006年实践八号成功发射后,沉寂十年之久的新一次爆发,擂响了我国加快空间探索步伐、主动迎接太空经济的战鼓。

  记者从卫星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了解到,实践十号采用的返回式卫星平台与实践八号虽属同款,但科技人员不断创新,用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对它进行了全副武装。

  总装与环境试验是卫星研制生产的最后一关,检验卫星能否经受得住高低温、高强度震动等恶劣空间环境。不同于以往“真火慢炖”式的试验方法,科技人员在实践十号身上采用了红外笼虚拟仿真系统、试验工装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试验精准度,还有效避免了多次试验对产品造成伤害的隐患。

  控制和推进系统是实践十号的核心,本着“高精度、高可靠、快响应”原则,科技人员对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从近年来研制的各类高精尖产品中择优选用。比如用于找地球的一体化红外地球敏感器、找太阳的一体化太阳敏感器、测量卫星姿态的“3+1S”陀螺和核心控制计算机等。“新产品不仅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大幅提高,提升了卫星整体操控性和安全性,而且通过一体化、高集成度设计方式,在体积和重量上大幅下降。”实践十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战毅说,“这为实践十号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搭载空间。”

  返回的安全和可靠是决定卫星搭载实验任务圆满成功的关键一步。为了确保卫星回收又准又稳,科技人员为实践十号安装上了脉冲雷达应答机。该产品能打破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常见的“黑障”限制,实现全程实时监控,能极大提高地面对卫星返回舱的测量精度。此外,实践十号的主降落伞顶部还安装了浮囊,实现了水陆两栖,可适应更为复杂的回收条件。

  返回式卫星是开创我国航天遥感事业先河的功勋卫星。40多年前,在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的时候,想从太空了解我国大江南北的地理、水利等资源情况,只能采用“相机上天拍照、返回获取资料”的方式。在传输型遥感卫星使用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返回式卫星带回了大量遥感数据,为我国城乡规划、水利建设、地质资源勘探、国土普查等领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进行了大量搭载科学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天地之间拉起了电话线、建起了信息高速路,返回式卫星的任务越来越少。除了搭乘航天员的神舟飞船,卫星一般只买“单程票”,无需通过返回来获取信息了。然而,以空间科学探测为牵引和支撑,拉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技术革命以及新产业发展的太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返回式卫星又迎来新的使命。

  实践十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表示,返回式卫星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少生物实验、生命科学实验和科学搭载实验,在轨实验后都需要返回地面进行资料分析。此外,一些短期实验样本在太空停留时间不能太长,因而相比空间站,此类实验借助返回式卫星开展更为合适。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航天器产品低成本技术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继续发展返回式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和更高分辨率的返回式遥感卫星。”五院院长张洪太透露。

  (科技日报北京4月6日电)

【编辑:尹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