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校园欺凌:孩子对犯罪的麻木比暴力更可怕

2016年05月30日 10:23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 

  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我们对此该怎么办?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姚晓英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她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思考。

  记者:校园欺凌事件为何一再发生?

  姚晓英:校园欺凌事件值得高度关注,在这样的事件中,双方其实都是受害人。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在于自我选择和外界约束都出现了空白带。很多人读过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一群文明世界的孩子因为战争被迫生活在荒岛,眼镜、领带最初是文明社会秩序的象征,但在没有了约束的荒岛上,“蝇王”注定出现,领导者的权威不是由海螺呼唤,而是来自武力征服。

  这是艺术品的预言,谁又能说这预言不会成为现实?当我们身边的校园暴力频频出现的时候,认知的受害和被施暴的受害都值得关注,并予以校正。

  成长中的认同需要是暴力一再发生的根源之一。暴力危害没有受到警醒和约束,是暴力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源之二。教师身份权威面临的困境是校园暴力一再发生的根源之三。总之,错误没有约束,一再发生将成为常态,这也是我们现在交流的忧患所在。

  记者:从您了解的情况看,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有哪些?

  姚晓英:我始终认为,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对暴力的不以为然和对犯罪的麻木。人文情怀的培养、家风教化的传承、对生命的敬畏认知是必须强化的功课。去年8月,美国法院对中国留学生欺凌案件作出重刑判决,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加强立法的必要性。

  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将限制刑事责任年龄再往下移,您怎么看?

  姚晓英:在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单纯地当成打架斗殴或者恶作剧。是不是法律上的缺失纵容导致了校园欺凌?这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加强立法是必要的,但着力点应该是综合考量,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和孩子的责任,都值得认真思考。

  今天的校园暴力模式可以在电玩游戏中随意找到,电子游戏可以娱乐,但同样可以作为暴力的预演和训练,在心理学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而刑事责任年龄的下移的确需要慎重,我们要面对的是惩罚还是让那只“蝇王”不要出现。

  记者:接连不断的事件就像一场道德层面的“悲剧”,看似“人人有责”,实际却难以追责。是否可以理解这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突破口?

  姚晓英: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是青少年如何成长的单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最早《那个男孩有点帅》的电影和书同步推出时,关于校园暴力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应重视,暴力的起源是同类的,但暴力发生的背景和处置方式却大不相同。

  记者:我们该如何挽救这些孩子,预防欺凌事件再次发生?

  姚晓英:当学习成为负担要减负,当成长与学习的目的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检测,人文情怀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没有人文的温度,没有有效的约束体系,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实在很难。

  因此,一要建立有效的、符合常识认知的问责体系,家长、学校、社区定位明确,防范因为约束无力的暴力频繁再现;二要将人文情怀这样的阳光配置于学校评估体系中,没有评估就没有重视,这是现实。法律教育、美育教育、人文情怀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解决校园暴力,而是在这样的土壤中,不会出现校园欺凌。(谢文英)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