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特写:第十一次“告别”

2016年06月27日 09: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新社发 何卫国 摄  


视频: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特写:第十一次“告别”

  作者 高凯 姜宁 祁登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荧屏闪烁,座无虚席——这个曾10次牵引神舟飞船返回舱安全回家的中国航天飞控神经中枢,在6月26日炎夏的午后,正将所有心绪牵系于一次特殊的“告别”。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都是由飞控中心计算并控制返回舱踏上返回轨道,今天以前,此种形式的“告别”已顺利上演了10次。

  而眼前的第11次终将不同——上面级完全是自主计算,自主控制。在迭代误差无法完全消除情况下,上面级能否把返回舱精确送入返回轨道,完成一次完美的“告别”,决定着此前的努力是否真的如愿换回历史性时刻。

  一如从前的每一次,飞控大厅习惯用安静和有条不紊来演绎重大时刻的庄严与紧张。

  “发动机开机,上面级第三次点火返回制动开始!”

  15时04分许,伴随着总调度戴堃的口令,大厅右侧显示屏上的三维仿真图显示,上面级发动机点火制动,喷出青白色的火焰,一步步推动着上面级和返回舱组合体走向返回轨道。

  接下来,根据地面科技人员监视判断,返回舱已成功进入返回轨道,此前异常安静的大厅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随之是再一次的安静。

  上面级开始调整姿态。上面级缓缓扭动身姿,携带返回舱的头部逐渐抬起,最终呈现与水平面约50多度的返回姿态。

  据北京中心副总工程师周立介绍,调姿是为了确保返回舱能保持正确的姿态,也就是让返回舱的大底朝下,以便获取更好的大气动力——一切都是为了完美的告别。

  “级返分离!”

  15时17分许,完成送别任务的上面级,在距地面约170公里的太空中与返回舱依依惜别。

  飞控大厅右侧的大屏上实时显示,返回舱成功告别了陪伴自己近20个小时的上面级。5米,10米,20米……返回舱慢旋起自己银白色、锥柱形的身躯,缓缓从上面级的左上方向前飞去,渐行渐远。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11次“告别”,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返回舱,到2013年的神舟十号返回舱,再到今年今月今时的多用途缩比返回舱,北京中心飞控大厅逐一见证了这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一幕幕难忘的“告别”。

  “发动机开机,上面级第四次点火轨道控制开始!”级返分离后,为确保安全和开展后续拓展试验,上面级按预设程序开始点火制动,抬升至安全运行轨道。

  随着上面级成功进入安全运行轨道,飞控大厅里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返回舱的身上。

  紧张的气氛提醒所有人,颇具特殊意义的第11次“告别”尚未真正结束。

  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上,返回舱就像一个急切盼望回家的行者,孤独的身影从南非大陆的上空划过,飞过了南亚,越过了中东,向着祖国怀抱投来。

  此刻,在飞控大厅隔壁的轨道机房里,中心轨道岗位科技人员正紧张地进行轨道预报和返回落点预报。主管设计师徐海涛告诉记者,精确的轨道预报是引导测站跟踪返回舱的前提。稍有差池,测站就会变成“瞎子”,找不到返回舱也就无法保证安全返回。

  “喀什跟踪开始!”“红光跟踪开始!”

  仿佛就在一瞬间,国内地面测控站相继捕获到返回舱信号,这个远游的旅者终于来到了祖国大陆的上空。很快,返回舱在稠密大气层,因高速飞行与大气剧烈摩擦而进入了黑障区,暂时与地面测站失去了联系。

  “红柳跟踪开始”“沙洲跟踪开始”“喀什跟踪开始”……随着返回舱成功跨越黑障区,各地面测控站就先后迅速捕获了目标。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也投出了地面设备拍摄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光学图像和红外图像。

  在红外图像暗灰色的背景下,返回舱裹携着体表的熊熊火焰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穿过云层,划破长空,呼啸而来。

  15时40分,“返回舱着陆!”

  这一次,掌声经久不息,为这特别而完美的第十一次“告别”。(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