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构筑中国梦引领新征程 “四个全面”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12月14日 03: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构筑中国梦 引领新征程

  “四个全面”取得重大进展

  张广昭 陈振凯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方略。

  “四个全面”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在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韩庆祥看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和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战略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

  两年过去了,“四个全面”成效斐然。当然,这些成效的取得,始于十八大,不只因为这两年。

  全面深化改革

  人们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2012年十八大召开,次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

  全会后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增强中央决策部署权威和治理效能。

  这些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搭建改革主体框架,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组会议召开30次,审议通过文件198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必须要有新的谋划和新的举措。

  经济体制改革上,主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重在供给侧方面做文章,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此外,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电力石油等行业改革,推动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扩大自由贸易区试点,等等。

  政治体制改革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尤其是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关系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开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一重大政治改革试点,探索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等等。

  文化体制改革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文化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等。

  社会体制改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完善人口政策;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制定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化信访制度改革,等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改革文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组织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开展环境保护督查,等等。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修订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为依规治党、制度治党提供抓手;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深化政治巡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等等。

  这些改革,着眼于增添经济新动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福祉和全面发展,使人们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面依法治国

  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主题,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执政和治理,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法治是实现国家良政善治的根本途径。

  这些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司法改革举措,探索司法改革的途径和方略,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着力解决法治不彰、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出台《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制定法治政府建设设施纲要,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深化公安改革,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积极纠正聂树斌案等冤假错案等,构建透明、公正、阳光的司法机制,有效遏制司法腐败,树立宪法法治权威。

  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破除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对全党、全社会敬畏法律、树立法律信仰做出了特殊贡献。

  总体来说,这些年,中国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减少;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减少;人治思维不断弱化、法治思维不断强化;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信访不信法”困境也开始得以突破。以往,人们面临司法纠纷矛盾时,往往诉之于上访解决问题。现在,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度推进,人民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信心更足,司法维权的效能感更强。相应地,因维权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显著下降,地区不稳定因素显著减少,国家更加长治久安。

  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两部重要党内法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化、程序化,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思路,从党的十八大时就开始形成,并逐步清晰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

  带头制定并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从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制度规定;坚决查处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整治“裸官”,严格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开展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工作等,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逐步形成,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党的执政威信进一步提升。党内正气的上升,带动了政风的好转,社风的上扬和民风的改善。

  党内政治生态的好转的同时,党内良好的政治文化也在逐步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令禁止在党内搞小圈子、拉关系、当“老好人”,坚决反对“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政治文化,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提拔重用了一批作风过硬、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的改革派、实干派干部,党内崇尚忠诚坦荡、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政治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则专题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特别提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破除影响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促使社会向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使人民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经济模式更加现代化和市场化,社会更加良性运转,文化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更加文明有序。

  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一个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力强的中国共产党,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底气更足。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的脱贫攻坚战稳扎稳打。脱贫攻坚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党中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便去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2015年先后到云南、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和贵阳两次主持召开扶贫主题座谈会;2016年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立下脱贫攻坚的军令状。这些都显著提升了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效能感。

  总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渐次展开和协调推进,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进一步提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逐步从蓝图向现实转化。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