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沪民办中小学面谈招生 校方:“小五班”恶补缺后劲

2017年05月03日 13:4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新民晚报·新民网】沪上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本周末即将迎来招生面谈。最近有网帖热传今年招生更为火爆,情况果真如此吗?允许学生报考多个志愿,但民办学校真会招第二志愿吗?没被民办录取的学生又将如何安排?其实,上述问题并不“棘手”,民办的招生也正逐年趋于稳定和有序。

  拼口碑

  民校招生守住规矩

  今年本市民办学校报名始于4月24日,但没过几天就有网文称,徐汇区某民办小学报名人数超过了一万人,而消息的来源竟然只是一家校外培训机构的自媒体公众号,令家长们莫辨真伪。其实,某个民校究竟是否“火爆”,单看报名人数也不一定准确。因为,按现行政策,没有住宿条件的民校只能在本区招生,有住宿条件的可以适当跨区招生,这两种学校自然在吸引生源上本身就存在差异。此外,有的区有多个民办学校,各有各的“势力范围”,各有各的“生源基本盘”,校方也不太会为抢生源而搞坏在圈内的口碑。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4月,北京市发布消息,所有中小学校不得与房地产商合作办学。此举不仅意在为持续高烧的学区房降温,也意在厘清商业性房地产行业与公益性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即便以上海为例,房产楼盘及校外培训机构共同“助推”所谓学区房及民校招生热,也已司空见惯。

  新华初级中学名誉校长陆继椿说,民校招生没那么野豁豁,也是要守规矩的。此外,毕竟有公办学校“保底”,且现在家门口的公办学校质量和声誉都在提升,有的公办学校还设有特色班,“进不了民办就对口入学”的心态已很普遍。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民校的招生也并不是如传说的那样“超纲”“偏难”,比如,他们学校就是由语数外三位教师组成一个面谈小组与每位报考的学生聊天,既聊学业状态,也聊个性特长,从中选拔出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的学生,所以学生根本不用刻意准备,家长也不必听信一些培训机构的蛊惑。

  进才外国语中学校长王从连说,面谈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人机交互”式的测试,二是以“情景再现”为重点的测试。“情景再现”分为4项内容,一是偏重科技动手能力的情景,二是偏重音乐、美术等艺术能力的情景,三是偏重人文学科的情景,四是偏重体能、身体技巧方面测试的情景,有学生自选两项,主要还是考查学生除学科知识以外的综合素养。

  撞运气

  多个志愿多些选择

  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但家长陈先生说,他们一家人是在纠结中度过的,直到最后一刻才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里填报了3个志愿,总觉得只填1个志愿有点“浪费”,明知绝大多数民校是不会招非第一志愿学生的,但仍抱着“撞运气”的心理,第二和第三志愿不填白不填,当然极可能是填了也白填。“虽然志愿填好了,但纠结还没消除,因为报名成功后家长仍必须于5月5日前在相关报名系统里上传学生照片,未上传照片的学生将不能参加周末的民校面谈。所以,这两天我和孩子妈仍天天‘开会’,探讨第二和第三志愿到底有没有用。既然像大家说的那样是无用的,那还不如放弃,让孩子也能集中精力专攻第一志愿。”他说。

  按今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施意见的规定,每名学生限填报2所民办小学,报考民办初中的限报3所,这就是所谓的民办小学有“第一、第二志愿”。但坊间的疑问是民办学校本来就够“牛”的,怎么可能招第二志愿学生?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绝大部分民校的确是在第一志愿招生时就人满为患,几乎就没考虑过非第一志愿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实情,陆继椿表示,其实只设一个志愿也无妨,这既可以免得孩子在不同的学校间“赶考”,也可以让家长少些焦虑。如果一定要设多个志愿,最好也是以两个为宜,第三志愿在既往的实践中根本没什么意义。而在民办交华中学校长赵凤飞看来,有考试才有多个志愿的顺序选择,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存在入学考试,仅是面谈了解些基本情况,谈何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民办学校有多个志愿,可能是给学生选择学校留了点余地,但从客观上来说,也是从政策上确保了民校完成招生计划,因为,万一有已录取的学生因为某种特殊情况想要放弃,那么学校就可以从第二志愿中遴选替补者。但这基本上属于理论上的设计。”他说。

  换考法

  重在考查综合素养

  将“人机交互”引入面谈,是近年来沪上多所民办小学和初中招生时乐于尝试的做法。由于市教委再三规定,面谈不是面试,更不是入学考试,所以,这套特地为民校筛选学生而研发的“人机交互”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被师生们称作“用App游戏代替纸笔考试”。

  王从连介绍说,孩子们与交互系统对话的时间约为20分钟,进校后先要验证,然后前往指定的面谈教室做互动游戏,评估内容关注的并非仅为学科成绩和学科知识,各类超前学习的知识点更是不见踪影。素养评估强调学生在实际任务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在与别人交往中的情绪管理、规则意识等。他说:“这套系统我们已经用了几年了,发现基本上还是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学生综合表现的,而且还能避免有些孩子在小升初时突击参加‘小五班’培训带来的弊端。”

  “小五班”特指为升入名牌初中应对选拔性入学考试而开办的补习班,通常是在小学4年级升入5年级的暑期开始开办,到次年5月名牌初中选拔性面试、面谈之前结束。“小五班”的培训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和外语。而且,有些“小五班”还会忽悠家长,自称“与名牌初中有内部协作关系”,可以“大量输送学生进入”。王从连说,小学毕业班学生想择校进入民办初中,适当补缺补差也在情理之中,但“小五班”往往过度强调所谓学科知识,这就容易把学生引向应试的窠臼,对学生的能力培训特别是可持续学习能力不见得有利。

  “这些年我们也对进校后的学生进行过一些调查,有些成绩下滑厉害或始终难以提高的学生,跟他们一聊,发现几乎都参加过‘小五班’的突击补习。其实,我们十分看中的是没有经过恶补的学生,教育也要强调‘绿色’,不能滥‘施肥’。一味地只是在语数外里刷题拼分数,将来学习的后劲会显得十分乏力。”作为曾经的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说,中学生是要培训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是要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这都是校外培训机构不会教给孩子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惜,不少家长仍十分迷信培训机构的误导。

  【焦点关注】

  面谈全程录像 违规可以举报

  眼看面谈日在即,家长们纷纷打探“到底会面谈些什么”。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自办的网络公号也开始推送什么“面谈秘笈”“面谈常见题”之类的帖子。每年的民校招生之所以都会形成一个社会热点,除了个别学校报名与录取人数之比远远低于名牌大学的录取率,还因为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批“奇葩题”事后被上传到网上从而引发争议。

  事实上,按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和小学招生是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的,但考虑到民办学校享有自主办学权的特殊性,很多地方允许民校在招生中采取面谈的方式。但从以往各地的实际操作来看,面谈中的不规范行为仍然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是借面谈之名行笔试或变相笔试之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从笔试到面谈,其意义不在于少了一次笔试,而在于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建立起多元评价标准。如果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面谈招生必然会走入误区,甚至重新回到笔试的老路上。”

  值得欣慰,同时更值得作为看点的是,今年本市再次强调要规范面谈程序,提出“面谈应结合本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点,通过活动考察、面谈交流等方式,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等方面,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严禁学校利用面谈进行任何形式的学科知识考试或测试。”而在今年春季开学前,市教委打出了一组漂亮的减负组合拳,其中对民校招生更是提出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规范措施,内容包括民办中小学面谈全程录音录像,覆盖面谈所有环节,而且面谈仅限一轮,严禁组织两轮及以上的面谈。市教委还要求增强民办中小学面谈的透明度,各校要将面谈方案(包括面谈方式、面谈题目等)报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且加强对民办中小学违规招生查处力度,家长可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里在线提交招生违规的证据。

  【焦点提醒】

  须家长确认校方才发录取通知

  5月8日至9日进行第一志愿录取,5月11日至12日第二志愿录取,5月14日至15日第三志愿录取,这是市教委规定的民校录取步骤。“虽然我们原则上只招第一志愿学生,但对极个别出于某种考虑把其他学校放在了第一志愿而我们又特别看得中的孩子,至少我们是比较豁达的,会跟他说万一第一志愿没录取,必须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民校招生采用按志愿分批招生录取的办法,所以时间很紧迫,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第一志愿“逢录必满”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排除个别学校会放宽到第二志愿考生。而且,按市教委规定,民校以短信方式发出录取通知后,必须经家长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后校方才可正式录取。

  至于部分家长纠结的孩子没有被民校录取的问题,据记者了解,这并不影响他们就读公办学校。各区招办将根据适龄孩子的入学依据安排其就读。例如,申请在本区就读初中的小升初学生(包括在本区小学就读以及填报《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表》回本区就读的),如未被民办初中录取,由区招办根据入学依据安排其就读公办初中。申请回外区就读的,由相关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其就读。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