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考改变城市:偏僻荒地变成一座城市

2017年06月05日 16:2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高考改变城市

  一处偏僻的荒地如何变成一座城市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的改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考生们。1999年,是北京的“快乐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参加高考,这届的学生小学毕业没有经历过统考,初升高又赶上政治化学两科80分,所以虽智力水平高,但由于参加大型考试经验不多,动手和笔答能力却不及往届。

  相旭阳

  “看了一眼,我差点儿晕过去,我是来上大学的,还是来开荒的?”2009年,李凌骁考上了北京工商大学,来到了良乡大学城,忍不住这样想。

  直到最近,她再次回到大学城发现,曾经堆着渣土的路边小树早已成荫,曾经荒凉的街边已是店铺林立。

  “大学城是一座‘城’,既然是城,那就得有城市该有的东西。这几年大学城的变化,让我亲身见证了一处偏僻的荒地变成一座城市。”

  高考后梦想更多了

  2009年,李凌骁参加高考,从朝阳区陈经纶中学,考上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为她庆祝大学梦实现了。

  李凌骁的“大学梦”是:“校园里应该有一片枫树林或是梧桐树林,里面碎石码成的甬道不太规矩,但是平整。秋天开学,天气好的时候,抬头是点点阳光树影婆娑,低头是一片金色落叶,踩上去绵软。我和几个同学在树林里,看看书,聊聊未来的生活。”

  不止这些。“学校里还应该有几个又便宜又好吃的食堂,阶梯教室大概每星期都会播放一场流行的电影。校门外的小吃摊看上去简陋但味道丰富,服装店更得是一家挨一家。”

  大学城的现实却很冰冷

  但是,来到大学城,一切都变了。

  父母陪着李凌骁,驾车一路从北三环的家里出来,途经三环路、京港澳高速。“来到郊区时心情挺好,虽不比城市里的繁华,却有一片城市生活中见不到的绿色。”

  车开了两个小时,还没到达目的地,李凌骁心里有点儿嘀咕:“离家这么远啊!日常回家过周末,得到天桥乘坐917路公交车,岂不是时间更长?真够麻烦的。”

  穿过良乡城镇,即将到达大学城,她更郁闷了:挺新的公路,路边还没绿化,路面有很多遗撒的碎石头;明明马路中间有隔离带,却有车辆逆行;一直走到校门口,好像几百米内,除了一两家网吧、小商店、小旅馆,没看到什么店铺;校门口停着私家车、黑车和“三蹦子”,居然还有带斗的三轮货车,看上去比自己大几岁的师哥师姐拎着书包,从上面跳下来。

  生活区仅有一家超市,去采购的时候,“货架上的很多商品,比如牙膏,都是山寨的名牌产品。”更让她难以忍受的,是马路牙子上时常坐着的一排建筑工人,“衣服太脏,指甲盖里都是泥,满脸尘土,露着大黄牙抽着烟。”

  “这就是我的大学吗?我忍受了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放弃了我的爱好和休息,为的就是参加一场高考——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可是眼前看到的这些,难道就是我战胜高考之后的命运吗?”李凌骁说。

  第一次对大学城有了好感

  宿舍环境不错,每人一张书桌,上面是床铺,比起一些校舍只能七八人一个房间算是宽敞。学校挺大,生活区与教学区相隔一条马路,步行都得20多分钟。

  大约是开学后一两个星期的一个下午,宿舍楼下热闹起来。路边摆起了一个个小摊,卖衣服的、卖小家电的、卖生活用品的都有,而中国移动卖动感地带的手机号,只要预存500元话费,就送自行车。“这是记忆里第一次对大学城有了好感。”李凌骁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虽然学校里没有那么多店铺,但可以骑车或是乘坐环1路,到良乡城里那家大超市——几乎所有的女生都有它的会员卡。良乡市区里的夜市非常热闹,更是大家消夏休闲常去的地方。

  大学城开始像一座城了

  短暂的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北京工商大学的生活区里面,新开业了好几家小店。有一家卖手机修手机店、一家理发店、一家食品店;大食堂二楼如同小吃街,一个个档口味都不错;三楼还开了两家饭馆,专门给聚餐的学生们准备了十多人围坐的大桌。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学校里的下沉广场如同露天电影院,“百十来个球迷,我们三五一伙坐在广场台阶上,一边喝啤酒一边吃花生米看球。”广场上时而响起欢呼声,“那种气氛,除了在大学城恐怕很难感受到。”

  2010年底,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地铁房山线开通了,并且专门有三站分别停靠在良乡大学城及大学城北、城西。

  可惜因为地铁换乘线路、站台并没全部完工,李凌骁没能享受到便捷,她来往学校最快的方式还是917路公交车。李凌骁开始习惯每周乘坐917,“每周五学校门口等车的人都很多,每周日下午从天桥去大学城的人更多。”

  虽然服装店始终没有预想的那么多,但网购兴起了,学校门口时常有快递员,把包裹摆在地上等着大家领取。“买衣服的问题也解决了,这对女孩子们来说太重要啦。”

  距离校门口步行大约10分钟处,还开业了一家规模挺大的超市,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能在这儿找到。如今,这家超市已改名为“良乡大学城购物中心”。

  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

  生活变得方便起来,李凌骁开始琢磨刚到这里时,一位师姐对新生说过的话:“别让大学圈住你的生活。”当时她并不知这话的含义,直到大三那年才明白:“学校里不放电影,就应该去良乡的电影院;学校里面的书店品种不多,北京城里有各种专业书店。大学城里能看到的只是学生、老师,然而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大学城的一切,都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是否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呢?如果有,那就该走出大学城。”

  在她的眼里,大学城以自己的“不完美”逼迫着学生们去探寻更大的世界。“多走一步,就能看到更多东西。”

  感谢大学城伴我成长

  2013年,李凌骁毕业了。庆典仍然在大学城的校园内举行,李凌骁和同宿舍的伙伴们在校园里合影留念,“瞬间发现校园真的变了。”校园里已远不止一片树林,杨树、槐树、松树交错,地面上的甬道比想象中还要规整;蜿蜒的小河沟静静流淌,流至一片水池形成湖泊。校门外不远处,地铁列车逐渐停靠在站台上。

  “我们长大了,大学城也长大了。我会去想象,秋天开学时,一定会有很多年轻的新生从那里走向校园。也许他们会嫌弃这里偏僻,但四年之后,他们也会从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那些曾让她觉得厌恶的建筑工人,如今成了“朴实”的代名词。“工作后我才明白生活的艰辛,那满脸污泥、坐在路边抽烟的工人,是一座城市最忠诚的建设者,他们可能也梦想在这座城市生活,却很难实现。”

  回想起大学城里的生活,“它一次次改变,都那么不起眼,几年下来大学城就变了——虽然还不像真正的城市那么繁华,但如同人生,每天一小步,积跬至千。” 本报记者 张硕 J233

  四十年高考大事记

  1997年

  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

  1999年

  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1999年

  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门。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