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一个“园”到一座“城”

2017年10月19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张江:从一个“园”到一座“城”

  “科学城”更多关注科学性指标,对其期待并非每年有多少产值或是税收,

  而是未来有没有可以向外辐射的原创性成果,有没有可以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发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鹏 郑莹莹 郁玫

  9月26日,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举行张江实验室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白春礼提出,要将张江实验室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世界一流科学中心。上海市长应勇则表示,努力把张江实验室打造成为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共同为张江实验室揭牌。 陈正宝 摄
资料图: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共同为张江实验室揭牌。 陈正宝 摄

  在备受瞩目的张江实验室正式亮相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8月正式获批,力求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城。25年前,张江还只是上海一个生产咸菜、菱角和酱油的不起眼的小镇,现在张江正成为担负重大国家战略的“科学之城”,有着依靠原始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雄心壮志。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央决定在张江布局大科学设施群,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我国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重大创新突破、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浦东吸引集聚创新主体的重大机遇。

  “博士”张江

  美国2013年的一本书《硅谷百年史》,在结尾时盘点世界哪些地方在追赶硅谷,当时认为亚洲可以对硅谷构成竞争的,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和日本的筑波。而到了2015年,美国的观察者注意到了中国高新区的突起,说中国上百家高新区中开始有一批脱颖而出,其中就提及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高新区。顾学励1994年到张江工作,负责规划招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起步时比较艰难,招商引资进来的产业还是中低端的,没有很多高新技术。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张江已集聚一批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科技产业项目。顾学励打比方说,张江起步只是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甚至已经开始读研、读博士了。

  “博士”张江要思考的已不是一个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多少,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所承载的国家战略。 张江管委会主任吴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张江正集中力量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现在国家和上海对张江的定位,绝不是简单的再创一个张江的定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视察时,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其中张江是核心承载区。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张江管委会原主任杨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张江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科学设施集群和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人才,最终目的是要在张江有更多的原创科技成果,“未来张江科学城是要代表国家去与世界竞争的。”

  在浦东新区科学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看来,这是张江千载难逢的机会:“建张江科学城,目的不是去改变张江的科技水平或经济规模,也不是为了改变浦东、改变上海,而是要改变中国,这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科技创新一直以来都在提,但唐石青近来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全球竞争已经从规模经济变成创新经济,这个时候我们突然觉得对科技创新重视得还不够,还没有把它作为整个经济版图中一种原始的推动力去看待。”

  浦东新区科经委2016年8月由科委和经信委合并而来,新的科经委不仅把科技放在经济前面,原科委主任唐石青也成了新的科经委主任。 从科研工作者转型为政府官员的唐石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科技创新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但有超高回报,从国家战略而言,需要足够的储备,而上海的国际化和经济基础,使其具备了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条件。

  转型升级

  上海市政府今年8月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其中明确:张江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转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和新产业的培育之地、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世界一流科学城。这一规划确认张江从“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为“科学城”,并且确定了张江高标准城市配套功能建设的规划。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张江从高科技园区向科学城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比较大的战略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张江采用的仍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一开始多是科技含量高一点的工业项目入驻一个个厂房。到了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样的园区模式跟不上了。“在里面工作的人都不住在里面,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不像个城市,这样很不利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氛围,需要各种各样生活和文化配套,需要咖啡屋。”王振说。

  张江科学城的新定位,使其有足够的空间来完善城市功能。参与过张江科学城规划讨论的王振认为,整个上海能拿出空地的地方不多,100平方公里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具备高等级城市的能量和功能。

  张江科学城的建设规划,确定“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结构。为打造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规划确定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约20%;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其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政策,是规划范围内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其中890万平方米用于租赁住宅,以满足科学家和科创人才的需求。

  王振表示,要吸引顶尖人才,就需要包括文化、医疗、教育在内的综合环境配套,再加上比较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正是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的意图。

  早在十年前,张江就已经意识到建一个园区是不够的。当时邀请很多专家做了一个课题,要打造“科技城”。在科创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建一个“城”的想法再次提出。去年4月,在张江汇报建“科技城”的时候,前来调研的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提议“还是叫科学城比较好”。

  从城市建设形态看,“科技城”和“科学城”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唐石青分析,“科技城”一定程度上是强调高科技产业集聚为主题,其原创性和基础性的东西还是外面来的;而“科学城”要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这些是内生的、原创的和向外辐射为主的。

  另外,唐石青认为,“科技城”更多关注经济性指标,而“科学城”更多关注科学性指标,对其期待并非每年有多少产值或是税收,而是未来有没有可以向外辐射的原创性成果,有没有可以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发现。

  弥补“短板”

  建设科学城对张江来说,有个公认的“先天不足”。王振说,张江最大的挑战和短板是缺少大学、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因此,要把世界一流的研发创新机构引进到张江。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江已经有一些重大科学设施,如中国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设施“蛋白质设施”等。

  9月底亮相的张江实验室,无疑是一大标志性突破。张江实验室其实是国家实验室,因国家实验室的标准未出,先叫张江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人员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聚集一批全球一流的人才队伍,在光子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到2030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涌现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解决一批中国急需的战略核心技术问题。

  科研国家队落户张江,一些重大科学设施相继开工,而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带着研究项目入驻张江。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等几所大学已确定在张江设立创新中心,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等国内知名高校也正和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即将进驻张江。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说,社会各界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社会活动家,都非常认同张江科学城的概念。唐石青曾经陪同领导去高校寻求资源支持,一度成果寥寥,而现在许多知名高校带着计划书主动要求入驻。

  而最让唐石青印象深刻的,是在张江的跨国公司开始参与本地科创活动,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转向开放合作状态。张江有130多家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大型的如GE、诺华、阿斯利康、辉瑞、陶氏化学、博世等,过去他们在围墙里搞科研,与周边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不打交道。最近两年多,跨国企业的创新技术开始“外溢”,不少跨国企业主动打破围墙,到墙外“求贤”。

  位于张江纳贤路800号的“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去年9月启动成立,一年来,跨国企业与本土资源的“联姻孵化”很红火,科技巨头们纷纷将自己的技术资源导入该平台,如GE的爱迪生创新工社,BOSCH的汽车与智能平台、能源与建筑平台,IBM的bluemix创新实验室云平台,联合利华的“创想+”平台等。

  该孵化平台通过与跨国公司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将跨国公司的溢出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源,与本土优秀的创业企业对接。唐石青认为,跨国公司的研发力、创新力打开,与中国的创新资源聚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团队参加。

  唐石青希望,各方创新资源集聚在张江,最终形成技术的交汇点。“没有形成技术的交汇点,也就很难成为未来创新经济的发源地。”他说。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