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还有这些故事

2017年12月07日 18:11 来源:国是直通车 参与互动 

视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  来源:央视新闻

  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还有这些故事

  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意味着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同时折射出中国大地正在发生的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地处长白山南麓的吉林省通化县,就是“生态立县”的一个典范。它是一座典型的山城,人口不足30万,温润的气候,使这里林深草茂。

  按照常理,发展城市经济应是通化县的首选,但通化县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绿色发展。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绿水青山,这一代人不仅守护得很好,还物尽其用,还富于民。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通化县县长孙继民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从2000年以来,没有任何一届班子偏离过绿色发展这个路线。

  “搞环保也能搞出效益”

  孟宪红是土生土长的通化人,19岁便进入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今年已是第30个年头,如今担任该公司的生产部副部长。但三年前,他差点失业。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永新 摄
中新社发 张永新 摄

  原来,由于受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污染严重等自身原因和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双重影响,企业一度亏损十分严重,最困难的时候,员工甚至三四个月领不到工资。

  “只有转型,不然就得等死。”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文君说,转机出现在2015年,企业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一举投入6800万元搞环保。

  原来年产10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生产线升级改造后,不仅产量分别上升到18万吨、30万吨,同时,这项新战略、新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让昔日的污染大户实现了零排放。

  “为了达到国家环保的要求,我们把过去排出去的尾气都收集了起来。”孟宪红说,新技术可把尾气中的硫化物会变成硫酸铵,而硫酸铵一年就能卖300万元左右。

  “搞环保也能搞出效益来!”这是这家老化工厂员工的赞叹。

  此后,这家企业不断地对项目改造升级,不仅产能翻了倍,还让老化工厂转身成为新型的集化肥、煤化工和生物质加工于一体综合性现代绿色能源企业。

  这也解决了厂子里很多个孟宪红的“心病”。“上新设备之前,总是担心企业会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现在好了,不用担心了。”

  但对于中国北方城市而言,除了工业污染,还要面临冬季取暖的考验。燃煤锅炉高耸的烟囱被视为“雾霾”产生的元凶之一,但通化县却几乎看不见这样的烟囱。

  “在国家生态县建设期间淘汰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加大燃煤锅炉淘汰的步伐,连续两年淘汰了76台燃煤锅炉。”通化县环保局局长刘玉山说。

  这位局长上任不久,就以“铁腕治污”而闻名,关停了不少超标排放的企业。他说,最开始取缔燃煤锅炉时,不仅企业有意见,甚至群众也不理解。“主要是因为燃煤取暖相对电采暖等方式价格低。”

  在采访中,“获得感”是刘玉山提及最多的词汇。为了这份“获得感”,他多方筹措引进了两座热电联产背压机组项目。这种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减排量能达到95%,而且价格也叫燃煤锅炉更便宜。

  “这两个热电联产项目上马后,每年还能给县里提供数千万元税收。”刘玉山说。

  如今,通化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可达351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些都市人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不过是常态而已。

  目前,通化县已经拥有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县等众多国字号头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7月末,通化县获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综合试点,与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下规划总投资324.344亿元的“生态大单”。

  如果规划项目均顺利推进,通化县将新增地区产值335亿元。

  绿水青山的“生意经”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52岁的高文彬就要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爬上高高的瞭望塔,查看是否有火情。高文彬是通化三棚国营林场的护林员,在此之前,他曾是林场的伐木工人。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永新 摄
中新社发 张永新 摄

  高文彬守护的这片林子是红松林,但大家都喜欢叫它“摇钱树”。红松五年结两次松塔,按产量分小年和大年,产值相当可观。

  三棚国营林场场长赵泉湖介绍说,伐木曾经是林场主要收入来源,全面停伐以后,林场搞起来多种经营,凭借着万亩红松林,今年仅松塔一项利润就可达200多万元。

  高文彬在做伐木工人时,只赚取采伐费,而现在则有更加多元的收入,幼林抚育、护林巡护、山货采摘、打松塔等收入加在一起至少也有万余元。

  再过几个月,就到了打松塔的季节,今年正逢大年,高文彬的担子很重。“起早贪黑,马虎不得。”他边说着边爬上高高的瞭望塔,这段时间他要比平时爬塔更多。

  通化县今年的雨季相较往年来得稍晚,进入7月下旬,降水才逐渐多起来,此时已是当地蓝莓成熟的季节,田地里一派忙碌景象。

  通化县光华镇是当地最大的蓝莓产区,政府希望在此打造一个“蓝莓小镇”。每年蓝莓成熟的时节,采摘工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甚至周围几个县的农民也会加入进来。

  “仅此一项为工人发放工资在1000万元左右,每个人能够增收大概是2500元左右。”通化和韵蓝莓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远说。

  近三年,和韵蓝莓公司的有机蓝莓种植基地全部采取与农户联营的方式,即农户凭土地入股,然后承包管护入股土地,工资加红利每亩收入在2500元以上。

  光华镇党委书记李超算过一笔账:每亩蓝莓一年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传统农作物二十年的收入。不过,李超也补充说,蓝莓经济效益好,但种植成本较高,普及推广尚有困难。

  “农民对传统农业投入相对随意,但是对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新鲜事物有所忌惮。”通化县光华镇东升村支部书记杜铁军很懂农民。

  杜铁军没有苦口婆心地对村民进行劝导,而是默默流转了200亩土地,带头种起了蓝莓,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果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杜铁军的成功经验很快就引起了村里的一些种粮大户的注意,纷纷效仿种起了蓝莓。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用我自身的实践,把村里老百姓种玉米、大豆这种守旧观念做一个改变。”杜铁军说。

  目前,这个村子的蓝莓种植户与和韵蓝莓公司签下订单,生产出的有机蓝莓在本地深加工后,产品行销中国的一二线城市。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在通化县石湖镇,村民靠培育红豆杉坐稳了县里的“小康第一村”;在快大茂镇赶马河村,村民靠种植中草药细辛和反季节蔬菜摘掉了“贫困帽”……

  美丽乡村撬动全域旅游

  蜿蜒溪水绕村而过,农家院落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栽满绿植,墙里开花墙外生香。这是通化县大多数乡村的真实面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王闽 摄
中新社发 王闽 摄

  通化县快大茂镇赶马河村村民肖维文是见证乡村变美的人。1961年,20岁的肖维文便随着闯关东的大军来到了此地。

  “那时候,村里到处是臭水沟,垃圾成片,一下雨不仅屋子漏雨,就连出村也要费尽周折。”肖维文说。

  “要想提高村民的精气神,必须从改变脏乱差的环境开始。”赶马河村村书记张忠仁2003年上任后,就开始号召村民修路、修桥,整治环境。

  于是,2003年,村里通了第一条路,建了第一座桥,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并推向深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一朝破坏,就要十朝修复。”张忠仁说,从2008年,赶马河的村干部每年都带领全村的劳力栽树、栽花,晚上10点收工是家常便饭。

  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通化县开始谋划以“全域旅游”思路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城市的“后花园”。

  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小村子隐藏在山林深处,唯一的一条水泥路会将游客送到这里。中午时分,村子甚为安静,邻里之间,鸡犬相闻。

  漫步在鹿圈子村别具一格的镶嵌着碎石的甬道上,朝鲜族白色的屋墙、茅草的屋顶,满族的四合院,甚至碾盘、古井、渔舟等都映入眼帘。

  54岁的通化师范学院教师邵明库,生于斯,长于斯,率先发现了潜藏的商机——他决定在这里打造民俗村,搞乡村旅游。

  然而,在2009年打造民俗村时,这里的“脏、乱、差”成了难题。“最开始我光往外拉垃圾就拉了两汽车,两大汽车。这几年我一直在加强环境治理,不让有人为垃圾。”邵明库边说边弯下腰捡拾垃圾。

  “很多山庄修得很好,但难逃倒闭的结局,为什么?”邵明库总结说,“因为没有鲜明而又特色的主题。”总结经验教训后,邵明库以写生、旅游、影视拍摄为主体打造起了民俗村。

  如今,民俗村不仅没有被人为破坏,反而越来越好,卓越的生态环境为民俗村的持续发展加足砝码,《上阵父子兵》、《远去的飞鹰》等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拍摄。

  2014年,鹿圈子村被列入中央财政第一批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随着游客的增多,不少村民也嗅到了商机。村民李清福从2015年开始办采摘园,原本香瓜亩产万元左右,现在则翻了三倍。“每年都不够卖,人越来越多了。”他说。

  “有的村民开始琢磨这卖土特产品给游客,有的则办起了家庭旅馆。”鹿圈村村支书赵贵财说,种玉米、大豆人均收入最多不过五六千,现在则几乎翻了一倍。

  此外,通化县还推出了历史生态文化路线、特产和生态农业观光路线、人参之路与健康养生路线、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等多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融入乡村旅游,形成种植、养殖和观光旅游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资金、人才成发展掣肘

  通化县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也谈不上优越,但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却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从工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他们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近年来通化县打造了一批品牌,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全县农业产业化总量还不大,规模化效应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还较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好的苗头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并不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壮大规模和影响。

  通化和韵蓝莓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远告诉记者,目前,有机蓝莓正在以每年1000—1500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同时,一个两万吨有机蓝莓收储和深加工基地的土地、可研、环评等都已落实,预计今年就可竣工。届时,蓝莓的生产能力将大大加强。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农工作资金缺口大,加上受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金融部门自身的效益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农村信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金融部门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有限,贷款限制条件多、授信额度小,广大农户申请贷款比较困难。

  以蓝莓为例,不少农民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但是囿于资金的原因,根本拿不出原始投资。这也是制约当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人才短缺也是绿色经济壮大的限制因素。农业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创业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新型职业农民的比重少,缺乏市场意识。

  时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或进程务工,或搞多种经营,收入结构的确多元了,但农民与土地的剥离也将致使更多的年轻人远离故土,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日渐显现,这也是值得警惕的现象。(郭佳)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