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沪落成并揭幕

2017年12月14日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沪落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 许婧)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二战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上海南市难民区建立80周年。14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上海城隍庙落成并揭幕。

12月14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上海城隍庙落成并揭幕。 主办方供图。
12月14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上海城隍庙落成并揭幕。 主办方供图。

  “纪念碑的落成是提醒我们,还是要缅怀先烈,不要忘了这段历史”,谈及纪念碑落成的意义,自2014年始就呼吁设立“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对记者如是说。

  上海南市难民区也称饶家驹安全区,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法国神父饶家驹于1937年11月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著名的上海城隍庙就在其中。延续至1940年6月的上海南市难民区,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且这一模式相继被南京、汉口、广州等地沿用。

  上海南市难民区于1938年被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视为世界范围内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签约,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被载入公约,并被称为“上海模式”、“中国模式”。这个公约是饶家驹“上海模式”的延续,今天该公约的签字国已达196个。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图书馆与公共资料馆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帕尔米耶里专门撰文给予南市区难民区高度评价,并将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长期致力于上海抗战史研究的苏智良认为,作为“难民之父”,由饶家驹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平民保护成为国际法,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包括南京的国际安全区,也是借鉴了饶家驹南市难民区的模式,“把饶家驹称之为“上海的拉贝”和“中国的辛德勒”并不确切,他的地位应超过辛德勒和拉贝,因为他保护的人更多,时间也更早”。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举行“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研讨会当时被纳入了“中法友好年”项目。2015年,饶家驹与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影像首次被发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音像资料馆等联合成立了“南市难民区项目组”,由苏智良教授担任顾问,对这段历史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拍摄工作。

  苏智良介绍说,项目进行两年来,已采访和拍摄海内外见证人及相关学者40余人,累积素材总量达70小时,并在全球范围内采集与“上海南市难民区”有关的珍贵历史影像。

  在当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揭幕仪式上,一批难民代表和项目组抢救性发掘的成果与公众见面。

  上海师范大学乡土儿童绘本团队历时半年,取材于南市难民区历史的儿童绘本《口袋里的爷爷》同时问世,三位上海大学生用“给孩子说家乡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现这段历史。(完)

【编辑:田博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