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仰之光闪耀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超高密度发射侧记

2018年02月13日 1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信仰之光闪耀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超高密度发射侧记
    冬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瑞雪初霁,红梅吐蕊。 吕道凯 摄

  中新网西昌2月13日电 题:信仰之光闪耀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超高密度发射侧记

  作者 张素 吕道凯

  冬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瑞雪初霁,红梅吐蕊。

  在这个放飞了120多颗卫星的深山沟里,老一辈航天人初心的温度和信仰的力量,犹如山尖上的暖阳,照射着发射场。

  功勋塔下话功勋

  西昌发射场史馆里,解说员于汶钰声情并茂地向180多名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讲解发射场的创业史。

  20世纪70年代,创业者们以“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的赤胆豪迈,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大凉山下扎了根。

  80年代,他们以“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的惊人壮举,实现中国航天“多个第一”的突破。

  90年代,西昌航天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把一项项发射纪录书写在进军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火箭燃料加注泵间,被誉为“活烈士”的加注技师谢兆胜正在给几个加注操作手讲述他亲历的惊险故事。

  26年前的一天,为找到掉入燃料储罐里的流量计残缺叶片,2名岗位人员下罐后,中毒晕倒在罐中。紧急时刻,谢兆胜主动下罐救人,同样中毒昏倒。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后,他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康复后,他再次回到了这个“与魔鬼打交道”的加注岗位。

  反复咀嚼这个悲壮的战斗故事,曾在重庆一所中学担任政治教师的加注操作手李天君彻夜难眠,他读懂了“沟里人”的坚守与奉献,也读懂了“信仰”“忠诚”的深刻含义。

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7次飞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史啸 摄
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7次飞行。 中新社记者 史啸 摄

  龙门吊下“摆龙门”

  技术区火箭测试厂房,橘红色的龙门吊缓缓滑动,巨型火箭起吊、上升、旋转、下降,稳稳地落在支架车上。

  这是火箭吊装的一幕。在这个吊装过110多枚火箭的龙门吊下,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

  1990年,父亲姜秋江为抢修厂房电动大门,不慎从十几米高的门上跌落身亡,被中心追认烈士,追记二等功。12年后,儿子姜于循着父亲的足迹,来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岗位,一干就是8年。

  如今,山沟里的火箭上天了一发又一发,吊装的技术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变的是西昌航天人进军太空的初心。

  技术阵地01指挥员张润红是个“80后”航天控。大学毕业时,她果断拒绝某世界500强企业的橄榄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昌发射场。工作12年,历经多个技术岗位摔打,她创造了多个“NO.1”——“中国第一个女性低温动力加注指挥员”“中国第一个女性技术阵地01号指挥员”……

  超高密度任务中,“80后”的张润红率领“90后”的吊装团队,高效地完成了多发火箭的吊装、转运工作。吊装之余,他们经常在龙门吊下“摆龙门阵”,能量满满的她总能给大家带来正向激励,不仅有心灵鸡汤,还有航天梦想。

  “我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第一个下达‘点火’口令的女性发射阵地01指挥员。”张润红说。

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至今,已组织实施112次航天发射任务。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梁珂岩 摄
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至今,已组织实施112次航天发射任务。 中新社记者 梁珂岩 摄

  远控楼里谋远控

  远控楼发射指挥大厅的巨幅LED大屏上,数据滚动,视频传送,身着灰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员端坐电脑前,紧盯屏幕,键指如飞,一场近乎实战的模拟发射正在一个国产自主可控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平台上紧张进行。

  作为发射场系统的数据中枢,卫星发射的“引擎”,这一“中国心”系统,全部由发射场C3I技术团队研制。

  “中国的火箭要用国产软件指挥发射!”团队成员达成一致共识。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在“一穷二白”中起步,仅用3个月就研发出软件系统,首次使用就大获成功。

  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国产麒麟操作系统,从新技术依赖到国产自主可控,西昌航天人在加速问鼎苍穹的脚步。

  2016年,美国猎鹰九号测试时发生爆炸。面对“未造成人员伤亡”的结果通报,西昌航天人眼睛向内、审视自我,向现行的测试发射模式发出了现实拷问。

  据不完全统计,发射场在研项目达数百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远程操控”“无人值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射场上处处涌动着创新的因子。

  “面对2018年高密度发射任务挑战,中心全体参试人员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操作,努力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创造更多中国奇迹,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更大贡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的讲话掷地有声。

  西昌发射场,中国航天的高地、圣地、福地,正迎着新年的阳光,沐浴着十九大的春风,传承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担当航天报国的历史重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磅礴进发。(完)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