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治污“范本”兰州“逐蓝天”不止步 创新科技探新方

2018年11月07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兰州11月7日电 (记者 冯志军)11月初,伴随持续多日的雨雪天气,西北工业重镇兰州“一夜入冬”,开启冬季供暖的这座中国大气治污“范本”城市,将步入长达5个月的冬防考验。频现街头巷尾的诸多大气污染防治新方法,凸显当地官方“逐蓝天”不止步的决心。

兰州五泉山秋色与雪景。 杨艳敏 摄
兰州五泉山秋色与雪景。 杨艳敏 摄

  严管各类污染源违法企业“清零”、开展非道路移动源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拉网式清查低空面源污染、全面严控农业源污染、加强实时调度问效……早在供暖之前,兰州官方即安排部署了六大举措严控污染源。近日,又通过会议和调研等多途径频对冬防工作精准“把脉”,并因地制宜施以“良方”。

  据官方最新统计,截至10月29日,兰州市今年达标天数为187天,在剩余的63天中要争取41天达标天数,形势不容乐观。尤其进入11月后,当地静风频率高,扩散条件差,污染物易于累积超标,必须用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渡过严控期,才有望完成达标率指标。

  立冬伊始,寒意浓烈的清晨,兰州城区无数身着厚衣的“网格员”攥着手电筒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繁琐又忙碌的冬防工作。作为城市社区街道治污控污最基层的人员,走街串巷、洒水降尘、提醒劝阻、擦洗护栏等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去完成。

  “这几年来,看到兰州环境的改变很开心,以前冬天很多人咳嗽不止,随着冬天空气好转,身边呼吸道发病情况也越来越少。”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街道网格员刘明亮说,尽管网格员单日要步行接近一个“小马拉松”的路程,但发现接触到的外地游客逐年增加,足见这个城市的魅力在不断提升。

  冬防工作被兰州官方视为“一年中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此,当地对200余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同时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控尘除尘措施。

  此外,一些致力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创新科技“神器”亦亮相街头。今年以来,兰州城区电线杆上安装了空气微型监测器(大气网络化监测系统),不仅能对6项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控,还可用于开展溯源分析与污染物迁移研究。当发现某一区域污染物因子异常升高时,可以倒逼加强网格监管。

  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各类监测平台,对全市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控,目前已形成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重点污染源综合监控及智能预警系统和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的综合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的全方位监控。同时还面向社会推出网格化监测公众版手机APP,鼓励民众随时监督其所在社区的空气质量。

  作为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曾一度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12年以来,通过减排、压煤、除尘等一系列“铁腕治污”措施,终于摘掉“黑帽子”重现蓝天。“兰州蓝”的治污经验亦成为内地“范本”,先后有200余个城市前往当地学习经验与做法。

  “晴天和阴天一样,太阳和月亮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相比多年前坊间流传着类似对于冬季兰州空气污染的调侃,以及不少民众冬季到异地“躲污染”的尴尬。近年来,兰州人更习惯向外来游客如数家珍地介绍“兰州蓝”、牛肉面、《读者》等兰州的每一张“精致名片”。(完)

【编辑:张楷欣】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