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农垦:3年改革激发活力 66年老国企获新生

2018年12月05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海南农垦:3年改革激发活力66年老国企获新生
    八一农场发展旅游产业,图为石花水洞风景区。 李骁可 摄

  (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海南农垦:3年改革激发活力 66年老国企获新生

  中新网海口12月4日电 题:海南农垦:三年改革激发活力66年老国企获新生

  记者 张茜翼

  初冬时节,海南红明农场公司荔枝种植户陈会华结束了当天在荔枝地里的施肥、除虫、除草等工作后,回到家中跟家人一起享受下午茶时光。作为该公司最早一批开始种植荔枝的职工,陈会华一家凭借辛勤耕耘,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荔枝楼”,开上了小汽车。

  陈会华一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红明农场公司职工通过种植荔枝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品质的真实写照。近两年,拥有近3万亩海南最大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的红明农场公司打造的名牌“红明红”荔枝总产值突破两亿元。今年,“红明红”荔枝销售6600万斤,与去年相比增加1500多万斤。该公司的职工们先后盖起了“荔枝楼”3500多幢,购买小汽车600多辆。

海南农垦红明农场公司荔枝丰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红明农场公司荔枝丰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胶工凌晨割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胶工凌晨割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红明农场是海南农垦改革的一个缩影。创建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是中国第三大垦区。近三年来,海南农垦基本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职能属地化、农业用地管理规范化等关键领域改革。2017年,海南农垦实现总营收225亿元,总利润4.62亿元,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约17亿元。

  自1952年成立以来,海南农垦就肩负着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橡胶的使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企社不分的体制机制藩篱日益凸显,坐拥全省五分之一土地、九分之一人口的海南农垦陷入长期亏损。

  2008年,国务院正式将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并明确“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体目标。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瓜菜种植基地。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瓜菜种植基地。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玉米育种基地。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玉米育种基地。 李骁可 摄

  近三年来,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既做“减法”,又做“加法”,聚焦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底,新一轮改革启动,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成立,原海南省农垦总局的实体地位被取消。这家拥有60余年历史的老国企从政社企混合实体向完全市场主体转变。

  农场企业化过程中进行着“减法”,38家农场转企改制成立27家农场企业和4家产业集团,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市场主体,政府管理职能随之剥离。以东昌农场为例,农场机关17个科室整合为6个公司职能部门,实现瘦身健骨。

  改革的“减法”使海垦逐渐摆脱体制机制的束缚。现代企业制度下,农场场长变身二级企业董事长,凭业绩领薪酬,绩效从零元到50万元不等。改革后,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月收入翻了一番,突破1万元,去年因带领公司扭亏为盈,还拿到6万元绩效奖。

  角色的变化,带来观念的转变。“以前的处长、科长,如今都成了企业员工,能上也能下,凭的是业绩,拼的也是业绩。”八一总场公司党委副书记郭海滨深有感触地说,转企改制后,农场变企业,社会职能归地方管理,甩开了包袱轻装上阵,但是压力也前所未有的大,不再“等靠要”输血,而是要有“市场经济思维”,到市场中打拼,实现自我造血。

  改革后腾出数百个管理岗位大方引才。2016年以来,海南农垦前所未有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3次大规模公开招聘,聘用包括二级企业总裁、中层管理人员在内的170余人。通过公开竞聘,东昌农场公司选拔出全垦区最年轻的“80后”总经理麦全法。他就任当年力推改革,使农场减亏743万元。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水稻育种基地。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水稻育种基地。 李骁可 摄

  改革的“加法”,旨在改变海垦“一胶独大”的局面。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天然橡胶、热带水果、南繁育种等八大产业发展,加快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八大园区建设,海南农垦谋求告别单一橡胶模式的“一业独大”,精心打造海南“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等。

  海南农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介绍,三年来,整合重组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企业,陆续成立果业、茶业、胡椒、畜牧、实业等专业化公司,实现从单一、分散生产经营环节向全产业链、价值链经营。

  改革的“加法”,重在加快垦地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垦区民生短板。海南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立“居”。每个“居”集党组织、居委会、居民服务中心于一体,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方式承接原农场上百项社会职能。现在“居”通过清单化管理办法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职工群众。

  依托改革,海南省全垦区共设立82个“居”。海垦八一总场公司设立9个“居”,成功移交曾经承担的60多种、163项社会职能,管理费用当年即减少1778万元,同比下降49%。设“居”还使近3000名农场社会管理人员“再就业”。

  杨思涛说,改革激发了垦区发展活力,转企改制后的海垦“轻装上阵”闯市场。海南农垦将尽快由体制机制改革转向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继续为全国农垦改革贡献“海南经验”。(完)

【编辑:刘湃】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