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年人口每年净增746万 中国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

2019年01月04日 16:04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 

  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作者:付强、冷昊阳

  中国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日前,一则报告的发布,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则在北京发布的报告全称为《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绿皮书根据调查数据称,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资料图 杨华峰 摄
资料图 杨华峰 摄

  2030年开始

  中国人口将持续负增长?

  绿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其中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最大的人口事件莫过于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

  绿皮书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50年减少到13.64亿,2065年减少到12.48亿,即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左右出现,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11.72亿,相当于1990年的规模。

  此外,绿皮书还用了“势不可当”这个词来评价中国的人口负增长的在所难免。

  绿皮书称,从理论逻辑上看,长期的人口衰退,尤其是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势必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贺俊怡 摄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应对人口衰退

  二孩政策发挥了怎样作用?

  如何面对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二孩政策”。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虽然中国生育率提高的幅度不尽如人意,但政策对生育率的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绿皮书援引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分析表明,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全部出生婴儿中,二孩的比例明显提高,并且超过了50%。

老年人正在展厅参观社会保障的内容。<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李金磊 摄
老年人正在展厅参观社会保障的内容。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中国老年人口每年净增746万

  绿皮书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中期阶段。

  对于这一阶段,绿皮书作出详细阐释:老龄化的中期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到2040年左右结束,从2011年开始,中国老年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将总共增加2.2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62%,平均每年净增746万。

  在此期间,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将全部进入老年。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总人口将在2018年左右开始出现负增长,这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提高了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老龄化水平在2040年将达到23.84%,平均每年提高0.51个百分点。

  绿皮书称,与前一个阶段相比,中期阶段老龄化速度提高了3倍。因此,中国老龄化的动力机制已经转变为以老年人口增长为主导力量。

资料图:杜洋 摄
资料图:杜洋 摄

  劳动力资源缩减

  将会有何影响?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曾经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曾经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后,劳动力供给发生了重大变化。

  绿皮书提出,2003年出现的“民工荒”标志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而到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16~64岁)比前一年减少了160万,又标志着中国潜在劳动力资源缩减时代的到来。

  绿皮书还提到,根据联合国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将持续地加速减少,到2050年将减少2亿人。

  劳动力转为负增长,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变数:不仅给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带来结构性转变,同时也对各种相关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