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感受“戈壁明珠”崭新容颜

2019年04月21日 06:0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采访手记】感受“戈壁明珠”崭新容颜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赞美“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

  这个春天,记者来到军垦新城石河子市蹲点采访,亲身体会她的变化,感受她的崭新容颜。

  城市绿化面积258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个主题公园分布石河子各处,“公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每天,92岁的老人何善德都坐着免费公交车来到休憩广场。他17岁就来到新疆,后来成为第一代拖拉机手。这位老军垦身体硬朗、时尚乐观,透明的智能手机壳后夹着一张穿军服、戴军功章的照片,那是他一生的骄傲。

  休憩广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跳舞的、下象棋的、唱戏曲的、放风筝的、休憩养神的……偌大的广场,丰富多彩、动静相宜。

  广场的许多老人,都是行走的“故事会”,他们充满激情地向记者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种树屯田的场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人们对此有着极深的体认。

  位于茫茫戈壁滩的石河子,如何染“绿”?“树痴”王课德给出答案。

  1961年,王课德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从事绿化工作。没有土,他和战友们开着解放牌大卡车去远处拉来;地太硬,用铁锹在“石板”上砸出一排排树坑;没有水,开沟、造渠……全年无休。

  “给我一片戈壁,还世界一片绿洲。”军垦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实现了豪言壮志。

  时至今日,当地人对树有很深的感情,树与树之间挂条晾衣绳都会遭到居民的批评和反对。

  王课德说,自己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树。他甚至让3个孩子也都从事植树造林工作,“种树是千年大计,要一代代传下去”。

  聊天中,王课德提到最多的就是“奉献”。这是老兵团人共同的骄傲。

  采访中,记者感到,石河子的变化不只是市容市貌,包括耕作方式。

  过来人回忆,以前每到农忙季节,这片土地就会呈现千军万马的壮观景象。而今,石河子几十万亩农田里,除了可见播种棉花籽的大型智能播种机,几乎不见一个劳作的身影。

  记者看到,春耕拖拉机甚至不用人工驾驶,只需在驾驶室内的北斗导航屏幕上输入数据、方位,就能在田地里自动来回穿梭,一气完成播种、铺膜、埋土等8道工序。

  “农机具用北斗导航定位,行驶路程有卫星导航,播种一穴一粒严控棉籽数量,精度高、效率快,播种路线1公里范围内不超过两厘米误差,每天最少播种100亩以上,省时省力,还方便后期实施采棉机采摘棉花。”种植大户周润说。他去年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46台大型农机具管理着2.2万亩农田。

  这只是兵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缩影。

  记者采访了解,这个边疆小城也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新疆天业集团研发的节水滴灌技术,成本更低廉,让滴灌走入平常百姓家;农垦科学院研发的大型农机具,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以创业园为基地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更多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

  记者蹲点期间,正值清明节。军垦博物馆前,鲜花簇拥,庄严肃穆,王震将军雕像下站满了手持鲜花的年轻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兵团精神代代传。”这一刻,记者解读出石河子蜕变、创奇的密码。(据新华社电)

高晗 潘莹

高晗 潘莹

【编辑:罗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