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河漫漫北斗璨——解码托举国之重器的北斗团队

2019年04月21日 17: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西昌4月21日电 题:天河漫漫北斗璨——解码托举国之重器的北斗团队

  作者 郭超凯 潘晨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以来,北斗如天河中一座灯塔,吸引着人们辨明方向、运筹四时的灼灼目光,承载着人们面对浩瀚宇宙“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豪迈。4月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二十余年来,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披荆斩棘,在太空部署了北斗“大棋局”。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从遥不可及变为自主在握。

  这一国之重器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北斗团队二十余年的默默耕耘。

  从无到有,困难重重,上世纪末北斗一号研制在摸索中起步。彼时国外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一号总设计师范本尧回忆,国产化是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介绍称,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技术难关,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此后,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该系统开通服务,服务区域覆盖亚太地区。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等人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兴建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4月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称,此次发射的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属于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郭超凯 摄
4月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称,此次发射的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属于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郭超凯 摄

  与航天强国的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晚、基础弱,高精度时间基准技术成为最大的“拦路虎”——这项核心技术直接决定着定位精度,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此,北斗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攻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五院全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国产星载铷钟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功突破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介绍,4月20日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采用的星载氢钟,性能更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以往300万年误差一秒提高到3000万年误差一秒”。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工作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数万人。“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道。

  在研制攻关过程中,即便是北斗团队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从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首次装载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2018年9月19日晚“一箭双星”发射成功,这表明,中国北斗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图为发射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梁珂岩 摄
首次装载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2018年9月19日晚“一箭双星”发射成功,这表明,中国北斗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图为发射现场。中新社发 梁珂岩 摄

  给力的“传帮带”,加上密集组网的工程历练,大大缩短了北斗人才成长的周期。“90后”青年余速加入航天队伍才一年多,便经历了多颗北斗卫星研制工作,独立完成了某测试设计和实施,保障了多颗卫星多阶段测试任务的顺利完成。

  “入得光芒北斗星”,如今北斗已形成一支平均年龄38岁、老中青结合的团队,这其中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以及十余名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二十余名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等领军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锤炼了丰富而宝贵的“明星”阵容。

  天阔参横移北斗,天河漫漫北斗璨。星河从未离我们如此的近。

  根据计划,2020年中国将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提供特色服务。2035年,中国还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届时北斗系统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完)

【编辑:李雨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