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2019年05月05日 14:33 来源:澎湃新闻 参与互动 

视频:“买短乘长”引争议 五一小长假的“人从众”模式该如何破解?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4日,有多名乘客在网络上反映,其所乘高铁或动车组列车广播指出,本次列车不办理车上延长补票,如乘客执意越站乘车,到站后车站将根据铁路旅客规程,除补票外还将加收50%的票款。

  有购买短途票的旅客称,其5月4日欲在车上进行“补长”时被拒,到站后补票被加收了50%票款,而这一规定铁路部门在其上车前并未公告过。

  就此,12306网站客服人员于5月5日早间对澎湃新闻证实,五一假期铁路内部临时下发了有关通知,加收50%是因为列车已经超员了,而乘客拒不下车,变成无票乘车的状态,所以要多收费用。如果未超过列车承载界限,那么就是正常补票,视为有票乘客。而是否需加收50%的票款是由当时的列车工作人员判定的。

  客服人员称,“如果列车不能给您办理越站补票了,就说明您这趟车已经超员得非常厉害,无法继续乘车了,那么您就要根据列车工作人员的指引,按您车站票面区间乘车。”

  12306网站客服人员还表示,这是五一假期这几天临时接到的内部通知,是(铁路部门)高峰期间怕车上旅客过多,产生安全隐患,提供了一个暂时的计划,并没有可查询的公开文件,具体执行到什么时候要看铁总根据旅客出行状况决定,她们目前也不清楚。至于“车上能否补票”则要根据整辆车的运载情况,按乘务员的指示行动。

  客服人员建议,尽量避免“买短补长”,采用中转换乘的方式。就规定适用范围(高铁、普速列车)问题,客服称所接到的通知没有区分车型。

  今年五一假期,一则“很多买到火车票的人上不了车,原因竟是其他乘客‘买短乘长’导致火车超载”的消息令国内行之已久的“买短乘长”再度引发争议。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事件涉及的“买短乘长”行为准确地说应称之为“买短补长”,相较于恶意逃票,“买短补长”指旅客购买短途车票后上车主动补齐越站乘车的车票价格,这项措施作为铁路部门一项人性化的操作行之已久。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二章第七节第三十八条写道,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应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价和手续费。

  而参照近日铁路部门新措施,越站乘车而意欲“补长”的旅客在被拒后已被视为“无票”乘客。《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二章第十节第四十四条写道,有下列行为时,除按规定补票,核收手续费以外,铁路运输企业有权对其身份进行登记,并须加收已乘区间应补票价50%的票款:无票乘车时,补收自乘车站(不能判明时自始发站)起至到站止车票票价。持失效车票乘车按无票处理。

  回顾此次引发关注的“火车超载”事件,其主角并非今年清明假期因超员而晚点的高铁“复兴号”。《北京青年报》报道显示,网友反映的购票无法上火车的问题涉及5月1日的5022次列车途经站淄博火车站、K8372次列车途经站南京火车站。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这两趟列车均为普速列车,若要依赖现场乘务组调控,他们一方面难以直接获悉短途票购票旅客的真实乘车意图,一方面在实时研判“运输能力”上面临着更大挑战,且相应控制手段目前并不丰富。

  公开资料显示,若严重超员导致旅客列车弹簧压死,车辆不准开车,但是各型车辆允许一定程度的超员。参照原铁道部2012年的规定,“红皮车”不得超员超过40%,“绿皮车”不得超员50%,而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5022次和K8372次到淄博站和南京站时已经“百分之百超载”,且工作人员无法对无票或车票目的地不相符的乘客强行驱赶。考虑到列车运行中的乘客安全,“为后续乘客办理全额退票”是工作人员惯常采用的解决办法。

  相较于普速列车,“复兴号”等高速列车对“重量”更为敏感。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指出,一位熟悉复兴号设计的相关车辆专家介绍,“复兴号”设计有超员报警限制,在超员20%(轴重不超17吨)时可正常运行。

  5月4日,@中国之声 报道指出,针对近日有网民反映5月1日5022次(青岛至曹县)和K8372次(江山至淮北)普速旅客列车部分旅客“买短乘长”致列车超员的情况,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后铁路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更好地做好假日旅客运输组织服务工作。一是针对部分运能紧张区段补强运力,科学安排运输组织。二是加强列车宣传引导和秩序管控,引导广大旅客按车票票面标明的车次、区段、座号乘车,不要“买短乘长”、越站乘车,影响列车运行秩序和后续旅客乘车出行。

【编辑:丁宝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