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物志:读鲁迅老舍的澳大利亚作家周思:我尊敬中国

2019年07月02日 14: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阿德莱德7月2日电 题:读鲁迅老舍的澳大利亚作家周思:我尊敬中国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我尊敬中国。中国不但改变了我的人生,其许多发展经验对澳大利亚也很重要。”在阿德莱德大学的办公室里,澳大利亚前驻华文化参赞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用中文告诉中新社记者。他还是知名的澳大利亚当代作家,目前在阿德莱德大学英文系担任创意写作教授。

  周思的一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曾祖父1891年与妻子一起从悉尼到中国传教,在浙江绍兴、宁波和台州等地生活了近10年。他的祖父1893年生于中国,在江南水乡度过童年。然而生于伦敦、在澳大利亚珀斯和阿德莱德长大的周思,却是在牛津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才开始接触中文。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当时正在学习文言文。他告诉我,将来要想做世界公民的话,就应该学习中文。我想想,有道理啊。”周思回忆道。

  1978年,周思博士毕业后,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找到一份教职,刚好学校有中文课程,于是,28岁的他,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学生,半工半读学了3年中文。1983年,他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交流学习。

  在周思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虽然物质生活还很贫乏,但是民众热情、乐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所在的定福庄,周围都是农田,电力也比较缺乏,常常停电,到处漆黑一片。市民的衣着颜色也很单调,汽车很少,大家都骑自行车。

  在北京的学习以及对长江三角洲的考察,让周思感觉到贫穷中的中国正在酝酿着变化。他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与澳大利亚、与世界建立许多联系。他决定重返中国。

  3年后,周思又一次回到中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书。和普通民众一样,骑着自行车去买东西。他的中文提高了很多,可以和农贸市场的小贩讨价还价。相比第一次到北京,西餐也多了。那年冬天,友谊宾馆院子里,不知从哪跑来一只火鸡。当时那里住着许多外国专家,大家都跑出来在雪地里想抓住它。结果它还是跑掉了,没有成为圣诞节的大餐。

  谈起这些往事,周思表现出一个文人的真诚、有趣、儒雅、热情。大学时代,他就开始写小说,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86年,中国的《外国文学》月刊还发表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作家的身份,让他在申请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职位时多了重要的砝码,也让他在从事两国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周思说,国与国之间要做到相互了解,文化交流必不可少。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文化、学术是两国关系坚实的基础。

  在担任文化参赞的3年里,周思邀请中国的京剧团、话剧团及一些音乐家赴澳大利亚演出,也将澳大利亚的版画、当代美术组织到北京展览,还促成了两国国家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访。

  1990年,卸任后回到悉尼的周思潜心写作。在他已经出版的7部长篇小说中,4部(《长安大街》《黑玫瑰》《红线》《本来面目》)和中国文化、历史、现实生活有关。他认为,要了解中国,必须看中国文学作品。他读鲁迅、老舍、沈从文、莫言,特别喜欢余华的《活着》。他从书架上找出张爱玲、刘慈欣的作品英译本,笑言“这是我的家产”。

  周思告诉记者,他的一本有关中国的文化散文集Chinese Whispers(《细语中国》)正在翻译成中文。事实上,为了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他也一直关心、支持把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到世界,他自己也翻译过中国作家的作品。去年11月,他去成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形态令他感慨。相距25年,成都的变化也让他吃惊。

  “这些年,我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我们一起为促进澳中两国的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我感谢中国。”周思说。(完)

【编辑:姜雨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